斯大林去世後《國際歌》響起,A聽到的室内樂合奏是《Waltz with the River》,他說以後會用到。這句話其實是雙關,影片中的希臘導演是安哲本人的分身或許很容易識别,事實上,女主角名字“艾蕾妮(Eleni)”的由來,也是這首主題曲的作曲家——艾蕾妮·卡雷恩德魯(Eleni Karaindrou)。他說的“以後會用到”,意思是在這部影片之後的段落中,這段旋律會作為全片的Main Theme反複出現。
“這麼多年來我們在意大利等待簽證,那對年輕人一直在我心中起舞。隻要我還活着,就不會忘記你。”斯拜洛斯(也是安哲現實中父親的名字,作為他影片中父親的統一命名)試圖在昏暗的酒吧彈起婚禮進行曲,不遠處傳來艾蕾妮砸碎玻璃杯歇斯底裡的聲音,“你還在等什麼呢?”
臨别的地鐵站,街頭樂隊讓雅各布一時興起拉着她最後一舞,抱得那樣深情陶醉,即使愛人已經離開還在回味剛才的舞步。“時間的灰燼降落塵世,不論大小,湮沒一切。”不斷加速的舞步讓他以為快樂的時刻至少會暫留,但艾蕾妮随即身體響起警報。
二人房間裡醒目的海報是搖滾詩人Jim Morrison,門戶樂隊(Doors)的主唱。搖滾元素也罕見地出現在安哲的電影中,無論是音樂本身,還是鋪天蓋地的樂隊海報。冷戰的陰影之下,音樂交往中民族性的東西在減少。
冷戰前的新年音樂會在廣播中預告了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柏林牆倒塌後,新聞裡再次提到将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也是卡拉揚指揮的那版。從室内播放一直延伸到街頭才出現《歡樂頌》的旋律,被救護車“滴嘟”聲掩蓋。雅各布墜河自殺後,合唱終于爆發在二人的客廳,艾蕾妮醒來,呼喊着雅各布的名字,又昏迷在桌上,她的手部特寫像是指揮的手勢,不斷滲出汗水,随着音樂弱隐而停止顫抖。這是他們的鎮魂曲,象征着一個時代的落幕。
All time passed, all time passing.
《河畔的華爾茲》三拍子的主題真是動聽,所有不涉及到叙境音樂的地方都使用的是這一theme。音樂來自安哲禦用作曲家艾蕾妮·卡雷恩德魯,自1982年他們的相識後20多年的合作。艾蕾妮孩提時家緊鄰一座露天劇場,她透過窗子可免費看電影,8歲迷上鋼琴,她一邊看着銀幕,手指就能在鋼琴上即席彈奏相對音符。1979年開啟了她電影作曲的職業生涯。
The Songs:
All that you want
The true face of beauty
by 1550
Eifersucht
by Barbara Ehwald
In the Auditorium scene:
ERT Orchestra conducted by Alexandros Mirat
Piano Soloist: Natalia Michailidou
In the for scene vocals by—
時光的灰塵中熠熠生輝的音符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淘金記》上映100周年賈樟柯映後談
聲音的出現讓電影對視覺的探索趨于保守,依賴語言去傳遞劇情,賦予文學性的同時,視覺的實驗性減弱。看默片時代的電影就像看一個孩子,看電影藝術的基因,以及它一百年前的純真。電影媒介的大衆性、市井風,類似于魔術和雜耍,可複制的藝術,成本低廉 ...
三條非原創音樂的隐喻
1.婆婆出車禍,婷婷唯一一次彈起鋼琴撫慰她,演奏的是格什溫《Summertime》(爵士樂歌劇),平靜而憂郁,就像這部電影的情緒一般,“Then you’ll spread your wings and you’ll take th ...
與電影共成長的音樂巨匠賀綠汀
作曲賀綠汀,配得上曆史片的史詩級配樂!同時融入了京劇、梆子等地方音樂元素。片頭音樂是全套管弦配器的序曲,瀑布式音階渲染了太平軍與清朝軍隊大戰的境況,一直持續到戰敗去見恭親王,音樂落幅出場。中間有一段起興的男中音領合,很大程度上展現了 ...
如何用歌曲留住原著文學性的精粹?
《紅樓夢》文學改編的摩登化之作,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賈府搬到了解放前夕的中産家庭裡,養生喪死之事物也進行了現代化轉譯——雀金裘變成了西裝和旗袍秀,元妃省親成了衆人的華爾茲舞會。有一個難處理的問題。原著中《葬花吟》《秋窗風雨夕》 ...
“歌劇院的幽靈”之音樂母題
看完《夜半歌聲》和《鸾鳳和鳴》,也就理解了為何《歌劇魅影》開頭要以一組極強的半音階開場,以營造面容醜陋帶來的恐懼感。音樂教育成為了李韻清得以延續藝術生命的“面具”,而朱玉華得償所願繼承了她體面的教師生涯,從“惡劣的環境中被提拔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