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有太多電影從聖經當中攝取資源了。抛開那些直接的聖經故事類電影,以及像《納尼亞傳奇》、《指環王》那種間接借用基督教元素的電影。在太多太多的好萊塢電影中,都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
聖經就像是充滿活力的神樹,這棵樹能為藝術這一最神秘的,難以限定的,不可量化的東西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也許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雖然已經早早确定好了,再也不改版、不修訂了,但是卻始終能為藝術貢獻新鮮血液的東西。
主角傑夫是個機器人,它的被造是因着主人的一個目的。看着傑夫在短暫的時間裡,一點一點地成長,正像是父親養育孩子。傑夫濃縮了一個人成長時所遇到了很多關鍵情節,充滿了趣味、溫暖、天真和勇氣。
該片讓我意識到其與聖經的關系,開始于40天的風暴來臨這一情節。40天的暴雨淹沒了世界,挪亞帶着家眷和動物躲進了方舟。然後是傑夫被造的目的被提到,芬奇對傑夫說,他的被造是為了照顧小狗Goodyear。這就像上帝造了亞當,讓他照顧上帝所造的萬物,包括自然和生物。
當然,這些元素的直接使用隻是開胃小菜,真正的聖經靈感,是在影片人物塑造和影片意識形态的原則上,與基督教原則是如此自然的吻合。作為主人的芬奇在影片中并不是全能的,他不是上帝,更像是被上帝賦予權柄的掌權者。芬奇在生命最後,唯有一個目标,就是回到看不見的父那裡去。而當他們走近目的地時,看到了那預示着美麗、宜居環境的标志-蝴蝶和溫柔的陽光。
信,是片中非常重要的線索,也是基督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其實也不一定是創作者故意要往聖經上靠,隻是聖經原則已經溶在審美取向和意識形态中了。諾蘭的《星際穿越》和《信條》也是将信作為最大的主題來彰顯。這種信的元素可能已經沒有人特别注意到了,因為看的很多好萊塢電影都有這個,觀衆都習以為常了。誰會對《星際穿越》中最後神奇的危機解除感到奇怪呢?最高的科技最後都失效了,最後竟是那種超乎想象的,不可思議的信,讓墨菲注意到了指針,讓尼爾果斷猛踩油門。芬奇對信的描述雖然自相矛盾,一會兒說信任是好事,一會又說信任會要人命。但是他内心,也就是影片的意識形态中的信,是強烈的,是不變的。
正因為這樣的信,故事才能繼續。芬奇因着信,一定要為小狗留一個保障,創造了傑夫;芬奇因着信,在一切的未知中,直奔加州;當芬奇在現實面前氣餒時,傳承了信的傑夫,繼續走着,也承擔着自己的責任。
經常會擔心,流行了這麼久的好萊塢經典叙事結構,有沒有失效的一天。但至少今天,即便是現代人看電影的頻率大大提高,即便是的确有很多電影被看出了套路,但是,那不變的東西仍然有潛力打動觀衆。怎麼說呢,人是神創造的,對美的認識和追求也必然相同。影視創作這們發現聖經這麼管用,而且屢試不爽,正是因為這一切都是吻合的,能不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