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條件反射是刻進人們DNA的。

比如他說,鋤禾日當午,你立刻接:汗滴禾下土。

他說,宮廷玉液酒,你想也不想:一百八一杯。

再比如他說,連姆·尼森,你腦中隻有大大的兩個字:營救。

自從十幾年前轉型為動作專業戶,尼森老爺子主演的中文片名帶營救兩字的電影之多,足可寫成一副相聲貫口。

隻是随着年事漸高,營救強度也逐漸縮水。從最早的格鬥開槍奔跑飙車樣樣全能一路下滑,到了今年這一部《疾速營救》,創出了體力劃水新高度:

90%以上的時間坐在車裡,最多的動作就是按鍵盤和摘拔耳機,唯一算得上動作場面的隻有一頭栽進河裡又遊上岸。

電影翻拍自西班牙的《炸掉銀行經理》,講一個銀行家被炸彈客威脅誣陷,上一次翻拍的《急速逃脫》國内還引進公映過。對比前兩版,這次翻拍也亦步亦趨,沒有什麼新點子。

動作不激烈,故事不新鮮,懸念幾乎沒有,還有什麼可寫的呢。大家知道我是台詞控,至少可以舉幾個例子,看打不動跑不動的老頭子,嘴上功夫裡有沒有可取的智慧。

第一個例子是電影開頭不久,客戶打來電話,說股票大跌,對主角失去信任,想要撤出投資。

追漲殺跌的老毛病怎麼又犯了?主角立刻安撫:18年前你說不想再穩紮穩打了,想做出一番大事業,我相信你還是那個你,直面風險的勇敢的人。

客戶表示當年是這樣沒錯,可如今我已經老了啊。

主角借力打力:沒錯,你拼了這麼多年才有這番地位,成了家人眼中的頂梁柱,就算現在退出,你也回不去當年了,還是跟我一起戰鬥吧。

這場戲的功能類似007電影字幕前的小引子,用來介紹主角的核心能力,強大的溝通說服。

他熟練地用了一個說服和辯論中常用的技巧:一個事實,兩種诠釋。

同樣是“老了”這個事實,在客戶眼裡是退出的理由,在主角口中卻是堅持留在遊戲裡的必要性,顯然主角的诠釋更有說服力。

客戶沉默半響:好吧,我繼續投資。

第二個例子在電影過半,女警官非但不相信主角是被威脅的,還把他當成炸彈客來談判。

主角拿不出證據自證清白,意識到各執一詞沒什麼用後,立刻轉換思路:

你們能屏蔽手機信号嗎?我檢查了車上的炸彈,裝有壓力闆和手機觸發裝置,我們必須阻止他引爆……

要讓别人相信,不能隻說主張,一定要有細節支撐。

後面主角被包圍,警察第一時間就派出拆彈專家來查他的車。女警官現身告訴他,附近幾個街區的信号已經被屏蔽。

他們相信了他的話。

第三個例子是臨近結尾,見炸彈拆不掉,兒子不願下車,一定要跟老爹同生共死。

青春期男孩很容易熱血上頭,中二的固執一旦爆發起來牛也拉不住,但主角隻說了一句就讓他冷靜下來:走吧,告訴你女朋友,我很願意見見她。

電影開頭主角得知兒子不務學業還交女朋友,勃然大怒,關系鬧僵。因此這時他說這話就有兩層意思。

一是提醒兒子,想想你還有其他重要的人和自己的生活,不要跟着我冒無謂的風險。

二是向他保證你老爹會沒事的,我還等着案子結束了看看,是誰家的姑娘被我兒子看中了呢。

這種強大的自信和保護感一下子撫平了少年的沖動。

電影把主角塑造成一個頭腦冷靜、善于應變、精于溝通的角色。

但當炸彈客露出真面目後,他卻沒有繼續使用語言智慧,而是一踩油門,把車子沖翻天,拼着同歸于盡也要送兇手歸西。

因為他深深明白,歸根到底,用說服能争取到的支持,隻會來自遵守社會規則、願意講道理、對你有感情、跟你有共同利益的人。

而面對财迷心竅、狡詐冷血、濫殺無辜的瘋子,不用跟他廢話,幹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