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因“逆反”心理——大家都去看我就不去看——的原因沒有看的片子,由于打算去看第二部,聽了朋友的建議後補了。

前半段還不是很沉浸進去,嗑着瓜子尋思會不會是網上的褒揚過譽。後半段我緊盯着屏幕,生怕錯過一個細節。好了,不得不承認,又是一部不完美但我個人很喜歡的電影。

仔細想想,我個人的觀影偏好,往往是因為一些很細膩的東西。就像高中時總自嘲自己是想做文科生的理科生,沒辦法的,我這個人永遠會被感性打敗。所以我第一次哭是在老韓掉下去時,第二次哭是朵朵那段廣播。在世界也許快要殆盡之時,我最想抓住的不止自己的命,還有身邊的你。惜命是本能也是理性,而在這基礎上疊加的,是軟肋也是感性。

我們總是說,要摒棄感性保持理性。許多次我們為小事淚流滿面時,會被人奚落:這都能哭?這有什麼好哭的?可其實我很想知道,人要沒有軟肋,真的就能無敵嗎?或者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僅靠那理性嗎?

理性會告訴愚公,這山你移不走。理性會告訴誇父,這太陽你追不上。但是最後,愚公移山和誇父逐日的故事家喻戶曉。理性說的那些事實我們無從判斷嗎?非也。我們敬佩的,就是愚公和誇父的那份勇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那種勇氣我們在MOSS的言語上看不到,但卻在最後的救援計劃中,每個人的行動上看到了。這種勇氣,也在告訴着我們,人之所以為人。

在MOSS的評估裡,那份計劃的成功率為0。因為它無從估量到,這個計劃會有劉培強這個變數。它無法理解,有人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去成全别人。它有最好的技術,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強于每一個人類,但是它終歸不會超過人——因為它太完美了。它不曾有一點軟肋,也就失去了力挽狂瀾的能力。

比起劉培強的犧牲是為了地球上的那麼多人,我更願意相信,他隻是為了兒子一個人。我不是妄圖否定英雄的存在,我也由衷地敬佩過往曆史中每一個無我的英雄。但是,比起宏大的理由,我反而覺得私心會更讓我信服。因為英雄歸根到底,是人啊。

比起硬科幻,我一向更喜歡軟科幻。也許就是因為,無論什麼題材,我永遠為“人”動容。也許,我們完全從理論的角度去審視每一部科幻作品,總能找到許多疑點與漏洞,可科幻小說存在的意義,應該不止“科”與“幻”。在科幻這個表層裡的,永遠還是那些關于人的議題。

我很喜歡我的同學寫的一篇文章,她說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她一定會和最好的朋友緊緊擁抱。“我們擁抱一下,就當擁抱了我們短促的一生。” 我想啊,感性一點從來不是什麼壞事。就算不能拯救世界,起碼也至少能慰藉一個人。

這就夠了。

...
尋覓智姐計劃(bushi)
...
這段話,在20年疫情剛開始時,我也曾摘錄過,印象很深
...
已經迫不及待去看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