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不抱很大期待,但看完覺得很好,像茶水,很清淡,有回甘。前半部分被我拿來和《熱辣滾燙》做對照組,現在“擺爛青年”是電影圈的熱門話題,我看導演也故意用這個套子裝入前半部分,利用主人公的“擺爛”制造笑料,一開始有點失望,後來很快意識到似乎這也是導演設計的一環:通過所過紀錄片被惡意剪輯成觀衆刻闆印象中的樣子——擺爛的人家庭關系必然緊張,經濟必然依賴他人,個人性格必定自大無能等等,反而與“熱辣滾燙”模式構成了巨大的諷刺。“熱辣滾燙”代表的那種擺爛即意味着人生的一切失去意義,衆叛親離一事無成,最後必然通過一次“勝利”證明自己的價值觀,在《走走停停》中被撕得粉碎。作者刻意混淆了現實和電影的差距,影片開頭看電影裡的人看電影,中間看電影裡的人拍紀錄片裡的人拍電影,片尾看電影裡的人寫電影的劇本,真實與虛假在這裡失去了界限,生活與創作似乎實現了零距離,男主一語道破了其中差異——“生活不是按照劇本來的”,所以給我的感受就是,這部電影的劇本無限貼近生活。突如其來的死亡,沒做完的綠豆棒冰,沒拍完的電影,沒買的按摩椅,處處充滿了遺憾的不是電影裡的人物,而是銀幕外每一個在分别時沒有好好告别的自己。男主角是一個(我覺得)非常典型的有天賦的創作者,他的那個極其接近廊橋遺夢的作品代表了一種對于規則以外自由的追求,隐含了母親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去北京跳舞,聽爵士樂和德彪西,而不是在超市的按摩椅上免費體驗十幾分鐘,然後獨自一人拎着沉重的購物袋走回家。母親在整部電影裡對男主角擺爛的寬容,實際上是對自己沒有勇氣闖蕩的原諒,但最有意思的卻是父親的角色,由于兒子私自退掉幫他求了很久的穩定工作而始終表露不滿,有意無意破壞兒子的創作,像一個經典的頑固家長,電影卻在彩蛋中放出他接受的那段采訪,這個看起來死闆至極的男人坐在水草豐美的岸邊,面帶笑容和遺憾地談起,當年他也曾想過要寫作。在聽他說“我們那代人都沒有成為想成為的那種人”的時候,我回想起電影中最震撼我的那一幕:父親穿着裙子代替母親演完了那部電影,最滑稽的畫面背後是最無法言說的遺憾。很慢熱的電影,突如其來的轉折,父親的轉身,堵車時緩慢錯過的兩個人,然後是電影結束後的彩蛋,一直拖到最後的最後,情緒才仿佛一下爆發出來,值得我回來以後坐着又想了很久很久。
人生太累,我們走走停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四個春天
最初是一幢四四方方的白樓正中掉下一塊藍天,七八條鯉魚掠過油鹽醬醋味的炊煙小夢漂亮安逸的臘腸臍帶般緊緊牽扯着四散的飛蓬撂下了碗筷、柴垛、鐵鍬的兩雙手被鋸琴、竹笛、二胡磨掉一層又一層歲月的包漿兩棵年輕的樹交杯,敬五十年同飲的露與淚四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