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新電影# 法國新浪潮的痕迹十分濃厚:音箱裡放的Le tourbillion,《精疲力盡》的配樂,特呂弗的《四百擊》的廣告闆。除了這些彩蛋之外,Eva換眼鏡時的跳切手法(還是不如嘉寶),年輕人屋内狂歡時的降格鏡頭,也是明顯模仿了戈達爾特呂弗。

當然,《幻想的時刻》也并非完全照搬法國新浪潮的人物情感社會環境等等。本片也有曆史政治上的意味。年輕的情侶一邊在觀看納粹暴行的電影,一邊談戀愛,聊着些與之無關的話題。直至聊到Eva的一個于1956年出走匈牙利的男朋友,主觀視點的銀幕畫面使法西斯與蘇共聯系起來,隐晦地批判了蘇聯在布達佩斯的暴行。回顧曆史題材的影片與主角們的畫外音并置,也突出了新時代年輕人們的無憂生活,不再受到殘酷戰争的影響,因而也難以與當時的時代共情。

“窗”作為影片一大視覺母題,也不斷出現被強調。在年輕人狂歡的降格鏡頭後,攝影機向上搖攝向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戶,從而明顯區分内外部空間,展現青年們拓展探索新生活的欲望。而後在Annis的屋内,原在一個小組内工作的成員們逐漸産生分歧和間隙,透過窗戶灑在屋内的陽光也被百葉窗遮住,暗示他們幾人的美好關系已瀕臨破裂,無可挽回。

另外,使視野扁平化的長焦鏡頭在片中不斷使用,捕捉在人群中Janics的迷惘情緒,指涉了“幻想”的存在。無線電的定格動畫看似脫鈎但也頗具童趣。結尾時景深鏡頭使得視覺母題(電話接線員)的重複無限延伸,象征全匈牙利的人民同時都被“wake up”起來,為socialism政權建設出力,同時也質疑了這夢幻的時代的物質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