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雖然陷入了票房争議,但還是攬下13.61億票房成為大赢家。
影片上映之前,“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等情懷營銷已經在互聯網上聲量漸高。上映後,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的十年糾葛,愛而不得,再次引發關于前任的熱烈讨論,甚至有不少網友将其與《前任3》和《愛樂之城》對比,“EX情結”又為影片大爆做出巨大貢獻。
從用戶畫像來看,大學生以及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女性是撐起前任市場的主要觀影力量,更能對此類電影産生共鳴。
前任市場在《那些年》、《前任3》以及《後來的我們》的接連帶動下,引發觀影熱潮,不僅是前任情懷泛濫,也是“郎才女貌”的普遍價值觀使然。前任電影票房不斷被刷新,市場在歡呼,現任卻在流淚,他們的感受不用被考慮的嗎?
懷念前任本身無可厚非,但現任在前任影片中存在感越來越弱,甚至成為影片負面形象而被妖魔化,則與普世價值觀相悖。現任也需要完整的愛情,或許不如前任轟轟烈烈,但能暖如細流,陪伴一生。
都是誰在看“前任”電影?
從2010年的香港文藝片《前度》,到2012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再到《前任》系列,尤其是票房飙到20億的《前任3》,還有領跑五一檔的《後來的我們》,前任電影市場的潛力被一再挖掘,并有更多陷入感情糾葛的“癡男怨女”湧進來,可謂源源不斷。
越來越多人加入消費“前任情懷”的大軍,她們究竟是誰?
以《前任3》和《後來的我們》為例,根據淘票票用戶畫像,大緻可以為這個群體畫出一個輪廓。
女性是前任電影受衆的絕對主力。整個電影大盤,女性受衆占比一般在53%左右,而《前任3》女性受衆占比達到64.3%,《後來的我們》女性受衆占比更是高達73.5%,最終票房有望賣到15億,再次驗證了“得女性者得票房”。
《後來的我們》是劉若英的處女作,以女性視角切入,娓娓道來,故事像她的歌曲,講述着錯過、遺憾、愛而不得。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幾乎所有女性都會經曆的事情,電影的女性視角給觀衆更多為自己加戲的機會,代入感更強。
在前任電影的觀影群體中,20-24歲觀衆占比最大。《後來的我們》達到47.2%,将近一半,《前任3》也在43.9%。這個範圍有進一步“低齡化”的趨勢,兩部影片的19歲以下觀衆分别占比達23.9%和21.7%,為第二大觀影群體。
《後來的我們》中,見清和小曉各自懷揣夢想,在北漂生活中成為彼此的依靠,在狹窄的出租屋裡不顧一切地陷入愛情,當時的小曉不在乎見清一無所長、一無所有。
這種單純因為愛情在一起的簡單、真摯的感情狀态,對正在成長的24歲以下觀影群體而言,大多似曾相識且愈發懷念,容易一擊中的,引發共鳴。
從職業分布來看,前任電影的受衆大多初入職場,或是在校大學生。《後來的我們》白領/一般職員占比45.5%,學生占比33.7%;《前任3》兩項占比分别為47.3%、27.7%。
大學生,或是初入職場的“社會人”,正在經曆“社會化”速度最快的幾年。他們不僅有去大城市闖蕩的願望,感情觀也會随着個人經曆迅速改變,與另一半的成長速度差異導緻雙方感情契合度越來越弱,分手就成了理所當然。但分手的理由往往不是不愛,而是不能愛。就像見清和小曉,孟雲和林佳,當初為什麼分手,誰也說不清。
為什麼“前任”電影成了剛需?
前任市場被一再刷爆,抛開各路粉絲和一部分理性觀衆,大多觀衆實際需要的,其實并不是劇情有多好看,而是一個緬懷前任的發洩口,是想念,是想哭。
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前任?
一方面,因為不是每對戀人分手都是你情我願。那個曾經給你生命注入一束光的人,你小心翼翼總是怕傷害的人,吵起架又恨不得惡語說盡的人,教會你愛與堅強,酸澀與成長。
而且,相對現任而言,遇見前任的時間更早,當時的自己更懵懂,也更憧憬愛情。與前任探索式的前進帶來太多出其不意的新鮮感,第一次總是讓人難忘。新鮮感堆積起來的,是對前任心無雜念的依戀和毫無保留的付出。
但是,與前任粘的越緊,撕開的時候就越疼。最終草草收場的“再也不見”成了遺憾,愛而不得的不甘總是隐隐作痛。即便是和平分手,曾經存在過的點點滴滴還是會不經意地湧上心頭。
“分手也要體面,誰都不要說抱歉,何來虧欠,我敢給就敢心碎”,好聽,但隻是歌詞裡的安慰,大多數人還是不敢,隻能強忍,然後靠時間去沖淡。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普遍價值觀還停留在“郎才女貌”的階段。對男性更看重才華,對女性則更看重外貌,“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雖然誇張,但被大多數人認同。
造成的結果是,女性在20-24歲左右進入人生的黃金階段,追求者相對更多,女性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時候的女生更想體驗愛情,結婚的想法并不突出。而此時同齡的男性則處在人生最艱難的階段,既沒錢,也沒找到足以立足的方式。同齡人之間的愛情或許浪漫深刻,但一碰現實就很容易破碎。
而女性到了28歲左右,普遍會被貼上“大齡”、“剩女”、“恨嫁”的标簽,這時候的女生在談戀愛的時候往往以結婚為出發點,會考慮更多票子、房子、車子等現實的東西,感情甚至可以為此讓步。而此時同齡的男性已經進入事業上升期,并進一步穩定,選擇空間變大,也不急着結婚。
因此,女性随着年齡增長體驗到的愛情純粹度和熱度都在下降,相對會更懷念前任,或許更多的還是懷念當時敢愛敢恨的自己和那份感情。
但是,懷念前任可以,也請尊重現任,畢竟他才更有可能陪你走過一生,共同度過柴米油鹽,平凡瑣碎,蒼老還有死亡。
對現任最大的尊重是與前任徹底告别
前任電影現在已經成為青春愛情片的重要類型之一,尤其是在《那些年》、《前任3》先後刷新票房紀錄之後,前任的情懷賣點越來越容易驅動消費。盡管《後來的我們》有淚點,也能引發共鳴,但影片關于現任的價值觀輸出太過妖魔化。
從《前任3》到《後來的我們》,“前任”的白月光屬性愈發明顯,而“現任”則逐漸成了飯米粒,在劇情中可有可無,甚至成為被網友聲讨的對象。
《後來的我們》中,見清在有了老婆孩子的前提下,還與小曉糾纏不清就很讓人反感了。小曉甚至還說出:“本來我可以當正宮的,現在卻被誤會成小三了。”似乎在見清心裡,現任根本沒有立足之地,而在小曉眼中,對見清的現任也沒有任何愧疚感。
即便見清和小曉在酒店見面後,兩人發乎情止乎禮,但試問,有幾個現任能忍自己的老公/老婆跟前任在一張床上?雖然他們愛了十年,但現任已經賭上了一生,這種将現任感情如此卑微化的處理方式讓人無法接受。
更狼狽的是,見清的父親并不知道現任的名字,被叫成“小曉”的時候現任甚至沒有去辯解。難道現任不值得擁有愛情?還是她的付出就是理所當然?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憑什麼讓現任成了見清和小曉十年感情路的最大犧牲品。現任又沒做錯什麼,她隻不過是出現得晚了一點而已,就隻能将就着過一生?
随着時間的推移,與現任産生的感情很可能不如前任熱烈,但會轉化成另一種方式存在,是幹淨的房間,洗好的鞋襪,是病時的熱水,涼時的暖衣,愛情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伴随着親情共同生長,更加深刻。
既然時間的手已經把相愛寫成相愛過,就好好跟前任道别,跟過去和解,一拍兩散才是對現任最大的尊重。前任帶給你的,不僅是成長,還有在上段感情中積累的愛别人的能力。
如果隻是停在過去,請你負責任,有擔當,現任是要與你一起走向未來,而不是幫你分擔過去。既然已經虧欠了前任,就不要再虧欠現任。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前任和現任,或許就像張愛玲口中的“紅玫瑰”和“白玫瑰”,無論娶誰,結果都一樣,但重要的是,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