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階段的林木工人片子,勢必就是充滿着男性視角叙事的,因為很簡單的原因:沒有女性伐木工人。所以嘗試從巨幅男性視角的電影裡尋找女性叙事,本身就成為了一種自讨沒趣。
其實說到底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關鍵并不是女性權利單方面的缺失,而是女性角色的缺位。為什麼伐木工人裡不能有女性呢?為什麼女性在這部電影裡就隻能擔任老師和家庭主婦呢?
在上世紀真正的女權運動中,解放出婦女生産力的那句口号:婦女能頂半邊天。所以不僅有女護士,女老師,還有女拖拉機手,女伐木工人等等,尊重是随着責任承擔協同而來的。女性擁有真正參與社會各項工作能力的同時,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權利解放——沒有人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小瞧你,女性的工作可以做的比男性更快更好。
但是現階段的資産階級女權運動是做不到這些的,因為現有的女權運動并不是平權運動,而是本質上的特權運動。通過社會風氣的鼓吹和流行文化的洗腦,各種各樣的看似解放女性實則限制女性的話術都出現了:女性就應該安安穩穩,女性就應該考公考編,女性就不應該從事某些工作,女性就應該貌美如花,女性吃飯就不應當買單等等。這些看似給予了女性享受與特權的話,實際上剝奪了女性的權利:為自己奮鬥的權利。因為為了榨取女性作為消費主力的所有利潤,他們給女性鋪設了一條充滿誘惑的路——女性應當享受,女性隻享受就夠了。
所以同樣的,在上世紀國際共運退潮後,西方的左翼運動也轉向了低迷,開始搞身份政治:lgbt,女權等等。但他們所采取的方式,看似解放了特殊人群的思想,但實際上是在利用廣大群衆的善良——哦你是lesbian,哦你是gay,我尊重你,你應當受到特殊對待——所以本質上從平權運動轉為了索取特權,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看不慣lgbt群體的遊行示威等等。說到底,企圖不承擔更多責任就獲得更多權利,是永遠不可能獲得本質上的平權的
所以我們急切需要的,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與平權運動,而不是裹挾着消費主義的,心裡裝的全是生意的女權運動
男性職業電影下的女性角色缺位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女性第一人稱視角“恐怖片”
偉大的作品,提前預定我的2025年度十佳。雖然閉口不談,但全片實際都是對齊奧塞斯庫時期羅馬尼亞政治恐怖的投射。充分展示了影像的力量,是的,比我所看過的所有邪典電影都還要攝人心魄的影像力量:直觀上的讓我無法呼吸,胃酸反流,想要嘔吐—— ...
北野武:在暴力漩渦中呼喚愛
沉默,北野武特有的沉默。沒有台詞,沒有音樂,隻有一段段空鏡頭,和面癱時止不住抽動的右臉。以往我一直覺得日本電影裡缺失的語言是一種兩人關系間的壓抑,現在我突然意識到,兩個人的無言裡,也依舊有無限的表達在不斷進行着。他什麼都沒有說,但他 ...
手持影像與病态社會與ky的蠢貨
我實在是太喜歡這種手持dv記錄的噪點畫面,拉回千禧年的影像質感,生活化僞紀錄片式的自然切片,天然地就和憂傷劃不開界限。直到影片步入尾聲,從手持dv的vlog視角轉為學校監控的閉路畫面時,觀衆的情感才真正開始複雜起來:影片中寄托感情的 ...
“母親”永遠不會改變
第一次看伯格曼的影片,恨不得打六星能完完全全感受到導演的童年折射,教科書上所講伯格曼灰暗嚴苛的教會家庭時光是他橫跨一生無法抹去的陰冷底色。iva這個角色的不自然感從母親到來之時變愈發濃烈:駝背的女兒,高個子卻顯得矮小,在自己家卻顯得 ...
cult 與新浪潮
同樣的黑白,同樣的法語,同樣的跳切。看到這部電影我才猛然意識到,新浪潮的技法用來拍 cult 片簡直是再契合不過了。到底是因為僞紀錄片風格與新浪潮産生共鳴?還是因為适用于 cult 的技法與新浪潮産生共鳴?又或者說新浪潮本身就是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