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保持四刷的9.2。
第五遍觀影,幾乎可以背下來每句台詞、對音軌和畫面也都了如指掌了。(此前還溫習過兩遍的ost,已經烙印在腦海了)不過依舊還是有新的收獲和感動。
一些細節再發現:
特别關注了開場段落,片名出現前的部分,還是沒有什麼發現。
這次觀看再次核認了名字:
夢境 現實
貝蒂-金發女主 戴安
rita-黑發女主 卡米拉
卡米拉·羅茲(被選中的女孩) 嘉賓之一
貝蒂-服務員
牛仔、導演、投資人… 嘉賓
兩男一女的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金發女郎,每次看都讓我想起曾經的她。
此外還發現了一些細節的精心處理:淩晨兩點的床上,兩個女人的臉形成假面的構圖。在現實和夢境重複出現的紅色台燈和電話,夢境中的手槍對應現實中自殺的槍。
結尾時我想到上次遺留的問題-究竟前半部分是否是夢境,又是誰的夢境?我不自覺想到一種可能-這在我上次看來簡直是謬論-如果這一切都是自殺死前的走馬燈?
林奇,是否成功的改編?
中途和上次一樣眯了一會,後程一直憋尿但奈何無尿點,最後一個小時毫不意外地再度感動。
上次遺留的另外一個問題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最後半小時的結局-也就是現今我們看到的普遍被視為現實的部分,是林奇補拍的,那麼這一改動是精妙地完成并深化了這一作品,還是狗尾續貂、畫蛇添足呢?
對于後程的“補充”,無論把它看作現實與否,和此前形成的張力都是極具意義的,絕非敗筆。否則這部電影将會失去縱深,而非某些人認為的削弱了懸疑氣氛和神秘感。
跌入現實的刹那,幻想塌陷後的無助和絕望,跌落感和既視感的深刻交織,這是多麼真實的體驗!夢境猶如時間晶體裡的琥珀可望而不可及,聲音和光茫卻依舊殘存。
關于林奇的電影是否有匠氣這一點還是飽受争議的,但我認為他在這部電影中已經具備了一流導演的水準了。你認為這是鬼才的渾然天成還是費盡心機的虛僞做作,關鍵在于作為觀衆被打動和信服與否。就像寂靜俱樂部中錄下來的戲劇,我們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切是導演的作為、如夢幻泡影,而我們仍然無法停止相信它。這就是林奇電影的悖論也是魔力所在:一部不斷提醒我們它隻是一部電影的元電影,卻由于這種誠實的喚起了比純粹幻覺更為強烈的情感。
真幻之謎:
這次觀影我更傾向于認同這種真幻交織的模糊印象,意識的含混在先而非傳統觀念上的夢與現實二元對立在先。
因此無論精神分析還是精神分裂,都要承認真實不隻是客觀存在或意識表象也不是實在界的真相,而是真幻交織的領域。實際上,即使在後面的被認為是現實的部分中依舊混雜着想象和超現實的場景。這種交融破壞着穩固的二元對立觀念-這是對懸疑電影甚至整個慣常被認為是虛構作品的挑戰。
正如在四刷影評中寫到的德勒茲提出的“地圖-仿圖”理論,真實不再是原型、基礎和本源,而呈現為一個“深淵”。影像,亦不再隻是真實的見證或摹仿,而更是成為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由此觸發觀衆對自身、對世界進行深刻的反思、懷疑乃至批判。
由此,藍盒子不再是麥格芬,而是成為一個純粹的去穩定化裝置——它的功能不是揭示,而是瓦解,由此呈現出主體的脆弱性與記憶的無常和流變性。
電影的具象魔力:
前幾天和彎弓老師聊天時談到本片,一個分歧是在于匠氣or真誠,另一個方面則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她說這種跳脫的叙事方式無疑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延續與模仿。
夢境的邏輯是否獨創,還是馬爾克斯的專利?我認為這是人類共有的财富、源于潛意識的真相。
文學有思想性、寬廣和含混性,電影的具身化則能夠強有力地再現某些場景,将我們的印象與意識融合于現實中散發着靈韻的物件,這或許要歸功于攝影的魔力和認識方式的不謀而合吧。
片中最觸動我内心深層記憶的是那個幾乎對情節沒有推動作用的場景-夜晚在野山俯瞰城市,遠處霓虹閃爍,近處不絕蟲鳴…
18歲的最後一場電影,作為生日禮物留給穆赫蘭道,再度良宵、大夢一場。最純粹地沉浸欣賞,丢棄理論框架、放下一切包袱,全身心獻給電影。
ps.音頻播放時幾次卡帶。
25.5.31 于百子灣c位
附上:
四刷影評:《穆赫蘭道》影評和觀感-大銀幕四刷/一場永遠做不完的夢
三刷影評:穆赫蘭道-大銀幕三刷觀感
穆赫蘭道-影院五刷小記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評分:A-8.0首先,談談标題“1951年的歐洲”。一個時間-1951,标志着戰後重建期的末尾,戰争的問題已經被轉化至次要位置了,無論是羅西裡尼——在拍完“戰争三部曲”後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現實問題——還是其他人都開始從戰争的陰霾中離 ...
簡評
評分:7.9和奧爾米《米蘭心事》、《工作》類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異域風光的魅力-獨屬于意大利的街頭風情和城市景緻,也有着與之對應的人物内心氛圍和情感糾葛。精巧嚴密的情節同紀實性的風格完美融合,戲劇性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蘊釀 ...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80周年紀念-兼評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
公衆号圖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趕在今年此時才觀看羅西裡尼,實在是緣分和命運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現實主義運動開山之作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誕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獻祭評分:A-8.3背景-主題-叙事作為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以戰後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類型片與《聖弗朗西斯之花》
評分:B7.4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