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戈巴迪繼《醉馬時刻》後,創作了電影《栗色伊拉克》。所言栗色,乃堅硬的闆栗和柔美的朱古力混合的味道,這體現出導演眼中的家鄉和庫爾德民族的特性。戈巴迪身為庫族導演,一直在為庫爾德人鼓與呼。此片的艱辛更是超越了他之前的作品,問世十幾年來,可謂常看常新。影片平鋪直叙,波瀾不驚,蘊含着苦難、戰亂和驚喜。

...

無論悲喜,父子三人傾心彈唱着庫族樂曲,其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令人綿綿入味,悅享中令人不願舍去。無疑,這是首歌頌庫族人喜怒哀樂的優美詩歌。

被兩伊交界的庫族人尊稱為紳士的老樂師,思妻心切,決定帶着兩個兒子一道去伊拉克庫族居住區尋找妻子罕娜。23年前,因老樂師不允妻子參與樂隊演唱,導緻她私自與樂手賽葉德離家出走。在庫族傳統中,女人不能與男人同台演出,更遑論女人獨自登台演唱。大兒子一路叫苦不叠,因為他不願舍妻别家跟父親瞎闖悠。而單身的二兒子才華橫溢,能吹拉彈唱還會創作樂曲,一向獨往獨來的他,倒是知情達理,還是挺樂意跟着老父親走四方。他開着摩托車載着三人一路向西。

...

尋找又談何容易。一路都是逃亡的難民。父子三人先後經曆了被搶被騙、戰火及大風雪等考驗。摩托車被搶過後,三人隻能徒步而行。他們走到哪唱到哪,庫族人皆引他們為傲,因為他們唱出了庫族人的心聲。同時,他們也目睹了在艱苦環境中,仍有積極樂觀的老師,帶着孤兒搭起了帳篷開辦了簡陋的學校。

...

父子三人一路沮喪,一路責備,卻也驚喜連連。一心想要個兒子的大兒子奧德先後娶了七個妻子,生了十三個女兒,本一心執意再娶妻生子,經女老師開導,他高興地收養了兩個孤兒。對女友要求甚高的二兒子巴拉德,喜出望外,他終于聽到他喜歡的嗓音。他一路尋音而來。

在薩達姆制造的萬人坑潮水般的哀歌中,他找到了他美麗的心上人。隻是她的哥哥死于化武襲擊,她還要繼續尋找。老樂師笑着對他說,你終于可以取下墨鏡和牙套了,因為這是二兒子娶不到心上人的酷我标志。老頭讓他趕緊跟上,别丢了這麼好的女孩子。

...

老樂師孤身一人,踩着深雪,前往最後一個目的地。他終于找到了罕娜。罕娜卻因為遭受化武襲擊毀了容而不願見他。她的男人賽葉德也不幸死亡。她唯希望老樂師抱走她與賽葉德生育的小女兒。罕娜在簾子後面,痛苦地目睹着這一切。

風雪交加中,老頭帶着深沉的愛,抱着小女孩翻過大雪掩映的鐵絲網,亦步亦趨又顫顫巍巍地返回家鄉。想想,這是一趟多麼艱險的旅程……

...

戈巴迪就是這樣通過一連串有趣又苦難的人與事,不但展現了庫族人獨有的文化和迷人的風情,更是呈現了他們的樂觀、善良和堅韌。尋找、鄉愁和告慰,始終是他的由衷表達。在尋找中發現,在告慰中傳承,也許這才是他踐行理想的終極目标。栗色之味自有苦澀又甜蜜,這是豐富滋養的堅果,但決不遇難而化。

2014、7、16

(首發于公微“經典光影手冊”20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