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讓我舉一個愛情的例子,證明男女之愛,可以超越階級、超越物質、超越倫理,甚至超越生死,那我就推薦《梁祝》。
按說,因癡情而死,甚至死而複生,在中國傳統戲劇文化裡,并不少見,比如《西廂記》《杜十娘》《牡丹亭》……
但是,這些傳奇故事,都以女性為主要角色。
這些女性,她們面對社會對她們的苛求,需要比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面對更大的風險、更嚴峻的挑戰,甚至是超越生死的考驗。
可是,對比她們如此有行動力地去追求愛情和婚姻,那些與之匹配的男性,卻隻在他們的安全區裡毫無建樹的呆着。
在這些女性的襯托之下,男性角色顯得黯淡無光,雖然他們才華橫溢,他們能中狀元。
但是抱歉,在愛情面前,他們就是一個平庸的男人而已。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則不同。它說:原來,男人也可以更癡情、更主動、更決絕。

01 癡 情
為情而死,一般都是那些單純少女。
她們沒有科舉的壓力,沒有為自己娘家傳宗接代的社會責任。孱弱的身心,一旦情動,便“一往而深”,直至相思而殁。
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便是杜麗娘相思成疾、一命嗚呼。
可是,在《梁祝》裡,為情而死的是梁山伯。
他真是癡的。
這個癡裡面,既有前期不識英台女兒身的癡傻呆萌,又有一旦覺醒情動,便一往情深的癡迷深情。
不管是哪種表現形式,都出于内心的單純、淳厚。
當你是我的同窗,那麼我們就是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互敬互愛,相伴相随,從無它念。
當你是美婵娟,那我就願意和你琴瑟和鳴,恩愛不移,情根深種。
對于倆人之間的門第、家境的差異,不以為念,對心上人的深情,那真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再無二心。
02 平 等
梁山伯的癡情,可貴之處還在于,在那樣的男尊女卑的年代,男性沒有任何義務對一名女性專情。
梁山伯的形象就此獲得了跨越時代的光輝。
男女平等,不光是祝英台女扮男裝,異地求學。還在于,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愛慕和尊重。
本來,梁山伯,“德才兼備”,本來還可以考取功名,他還是家中獨子,無兄弟姐妹,有父母雙親需要贍養。可是,他為了祝英台,抛棄了所有其他的社會屬性,他生命中唯一的關切就是跟祝英台“前世姻緣配攏來”。
這使得他跟祝英台真正地達到了某種平等——因為兩個人同窗三年之後,好像生命的唯一之重就是兩個人不能再分開。
他們的故事,很像現在流行的大女主戲,梁山伯成了為愛情奮不顧身的男性形象,他的癡情讓他為了一個美人舍棄江山。
這比那些對女性随意接納、随意抛棄的“風流才子”,不知道要動人幾千倍幾萬倍。
而祝英台,除了求學果敢,面對破碎的愛情,也是堅定不移。
大婚之日,她一身素白去墳前吊唁,墳墓裂開,就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合葬,踐行了兩個人“生前不能夫妻配 ,死後也要成雙對”的誓言。
這樣,男女雙主角,祝英台的果敢和行動力,梁山伯的深情和溫厚,各自在千年的時光裡,熠熠生輝。

03 尊 重
與傳統才子佳人的不同,梁山伯始終對祝英台尊重,愛護有加。
“先睡為敬”的才子們,你那是喜歡她嗎?你是饞她的身子!
而梁山伯,是真愛。
這樣的愛,最終陰陽相隔,才讓人心中“意難平”,忍不住為他們惋惜、惆怅。
所以,他們雙雙殉情而死,又翩翩化蝶而來,這個夢幻般的結局,才更加深得人心,更加具備撫慰人心的力量。
有情人終成眷屬,哪怕死了也要化蝶相随。
有人說,這是假的,是戲劇。可是在那樣的男權時代,能産生出這樣的男性形象,訴說男人對女性懷有的那樣強烈、純粹而又美好的感情,這是多麼動人啊!

梁祝的愛情,那麼純粹,那麼優美,那麼感人,有現實意義嗎?
是的。
它告訴我們——
“愛情這個東西,它可以超越階級、超越物質、超越道德倫理,甚至超越生死。”
“它可以暫時使我們脫離出那些庸常的生活,使我們從這種庸常的生活中解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