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題材是如今較少出現的鄉村題材,這種題材一般對于商業來說很難有較高的突破,要麼是充滿了對于現實的黑暗批判,要麼是讓人笑笑了之的喜劇,在這個題材上突破,難度在于如何去跳脫出這兩個題材的同時,還能還原真實的鄉村,塑造樸實的人物形象,展現對鄉村現狀的态度。

在這方面,這部電影做的其實不錯,甚至可以說驚喜。

...

老痞子+純真兒童,這樣的搭配并不少見,歐美有《完美的世界》,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在用兒童的純真感化另一方原先的不羁,同時,兒童也進行了成長。但是這次雖然有固定的搭配,《不期而遇的夏天》卻沒有走相同的路子,而是淡化了這個互相鼓勵成長的主題,将他們對于自身現狀的逃離作為主要出發點。

逃離,這個是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最主要的部分。

但如果要說這部電影還有什麼吸引我的點,我認為是在于它的别具一格,那就是簡單,這也讓整部電影變得和其他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本文想從三個方面說說自己的看法:

1.簡單的文本,制造一種矛盾集中(主要說說文本)

2.光影與構圖,制造一種黑暗的牢籠(主要說說技術)

3.孤獨與自卑,制造一種需要逃離的現狀(主要說說主題思想)

那就先從文本開始吧。

...

1.簡單的文本,制造一種矛盾集中

看完《不期而遇的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累,這種不累不是情緒上壓抑的累,而是從觀感上感覺不累。

因為本片劇情并不複雜,一個受欺負的孩子,還有一個整天幻想美女卻郁郁不得志的痞子的故事,沒有什麼過多的支線,沒有什麼過多的情感,而這放在現在,卻恰恰成為了一種優點。

現在太多的劇本,在商業性上會故意追求一種複雜,所以會在一個人物上安插各種支線,想從劇情的設置上來塑造一個豐滿的人物,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一用不好就會産生非常贅餘的效果,就好比很多觀衆都會在某些電影上吐槽愛情線的毫無必要,就是這種反作用。

但是本片的劇情卻相當簡單,究其原因是在于《不期而遇的夏天》這一整部電影的故事是從人開始的,而不是讓人進入故事。

...

我們可以看到從影片的一開始,我們觀衆認識這兩個人物的時候,他們的頭上就自帶屬性,水生被欺負,留守兒童,黃四毛行屍走肉,沒錢,癡戀曾經的同學,在别人的眼裡毫無作為。

至始至終,整部電影都是他們在撕掉這些标簽,而且電影劇情上并沒有加入新的故事線來攪亂他們的生活,我們隻需要跟随着人物的情感走,就很容易被代入到人物的行為邏輯中。

劇本既簡單,也在一開始就塑造了人物,所以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劇本預設。

還有一個地方也可以凸顯簡單這個詞,就是對于其他人物的塑造,是片面,但是也是不重要,一點而過的,這也讓整部電影就突出在三個人身上,水生,四毛,還有本片的一個反派,殷老闆。

好比片中台詞裡反複出現的桂蓮,但其實全程隻露過兩次臉,其他都是背影,這個人物實則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影片中成為了一個意象,去突出黃四毛對自己認知不足,不自知的意象。

...

再好比片中水生的外婆,全片露臉的鏡頭并不多,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就是沖動,讨厭水生,愛打麻将的片面人物形象,但是類似于外婆這種人物形象在片中的作用都是為了突出矛盾,激化我們兩個主角的人物沖突。這就很足夠了,因為全片的任務就是塑造好水生,黃四毛這兩個人物的人物形象,以及突出他們人物改變的弧光即可,可以說,片中大部分人物都完成了這個任務,不突出,但是有用。

當然,劇本簡單不代表就不能提供充實的觀感,我們看完電影後發現,整部電影的矛盾都是集中在最後黃四毛對自己的認知與改變上,黃四毛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土狗,無法娶到桂蓮,但是心中的期望與現實産生了偏差,就開始反抗,而另一面,黃四毛之所以可以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和水生的友誼關系,兩個人物形象發生的碰撞推進叙事,互相改變。

整個劇本都圍繞着人物展開,不拖沓,也不複雜,縱使也有過度煽情的問題存在,但是這樣簡單卻不失豐滿的劇本已經是一個良品。

2.光影與構圖,制造一種黑暗的牢籠

前面說到了整部電影最重要的主題就是逃離,逃離哪裡?逃離這個鄉村,而電影則運用光影與構圖把這個地方塑造成一個黑暗的牢籠。

先說構圖,整部電影最值得說的地方就是構圖了!

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門,框,欄杆。這三個元素就成為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要素,開篇第一個鏡頭就是從門内拍攝,将兩個人局限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

而後面,這樣的鏡頭也很多,一開始奔跑的鏡頭,采用了交叉蒙太奇,展現了兩人奔跑于小巷子的過程,小巷子中狹窄的空間,線條所營造的景深一路到底,這種構圖本身就是在營造一種被擠壓的不舒服。

再就是水生去找妹妹秀秀的時候,有兩個連續的構圖都是在門框内完成的,秀秀的爸爸問水生最近外公外婆身體怎麼樣,被秀秀媽媽怒吼,門框内外的明與暗形成強烈的對比。

而門框,則表達了一種局限,一種從視覺上的束縛。

除開門框,我們還可以看到欄杆的使用

...

水生與秀秀一起寫作業,被秀秀媽媽怒吼說電費太貴,而這個構圖就是在欄杆外拍攝;而且水生在自己家做作業的時候,也常常利用這種構圖去表現畫面。

欄杆,本身就是一個阻擋的象征,而大量欄杆與門框的使用,很難不去想到農村對于人的束縛作用,而這部電影,從畫面構圖上,就在形成一種牢籠感,人被困在裡面,需要逃離的就是牢籠。

那黑暗從何而來,這就要說說整部電影光影的運用了。

整部電影光線的運用主要是三種:不打光,模拟自然光,逆光。

而這三種光線運用本身都是為了達成描繪現實主義和突出陰影的效果。

...

《不期而遇的夏天》整部電影作為一個現實主義的鄉村片,對于現實還原的很到位,我們其實從一開始水生與黃四毛在廢棄房屋相遇的一段就可以看出來打光的整體風格,片中拍攝黃四毛說話的場景的時候,整個臉偏暗,光線是從人後面射進來的,于是從畫面上就表現出人臉處于陰影的畫面

而處在室外的大部分畫面,都選擇不打光或模拟自然光的手法去繪制本身的現實,而達到的效果就是在攝像機中整體偏暗,整個鄉村并不明朗(除了中間兩人騎着車歡快的一段)

到了影片後期,幹脆連逆光都沒有了,直接通過一小束柔光達到“能看清”的效果,在黃四毛責備水生冤枉,不信任他的時候,光線的退位讓整個片段的悲觀色彩加重,讓情緒更加往上推。

所以,偏暗黑的光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風格。

但是,現實主義一定就要這樣嗎?不是的,我個人解讀為是作者的有意為之,與前面的畫面構圖相對應,我更認為,創作者将兩個主人公束縛在了這個狹小的鄉村中,而他們的任務,就是逃離。

逃離自己本身的标簽,逃離這個不能再差的現狀,逃離這個黑暗的牢籠。

3.孤獨與自卑,制造一種需要逃離的現狀

逃離,是我從電影中解讀出的關鍵詞,那麼他們到底是要逃離什麼,創作者拍攝這部電影又是希望這個社會的哪些人群去逃離現在這個糟糕的現狀。

我個人的看法是,水生們,和黃四毛們,而類比我們的現實生活,可能就是留守兒童們,還有渾渾噩噩的混日子的人群們。

...

對于結尾,我在看的時候其實是比較樂觀的一個态度,因為在我心中,黃四毛最終走了,他離開了,這個開放式結局其實很有意思,他是去哪裡了呢?進了警察局改造?被人暗殺了?還是真的進城賺錢去了?

但其實不管怎樣,最後整個電影都給了黃四毛一個逃離成功的結局,他躺在床上起身拿起棍子的那一刻,就已經撕掉了自身懦弱,被欺負的這些标簽,他的反抗,可能要進警察局,但是仍是為他這些日子的碌碌無為出的一口惡氣,這就是一種逃離,逃離原來的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最後沒人知道他去哪裡了,那我希望是變了個人,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但是雖然整個人物弧光的轉變集中在黃四毛上,可是影片最後的落腳,卻是水生,一個父母在外打工,隻能住在外公外婆家,受盡欺負的善良的孩子。

...

其實水生的形象就是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影片在後段已經給出了态度,水生的爸爸媽媽回來,回來了就不再走了,實則是在表達對于現在留守兒童的一種關心。

但是水生能回村裡的小學讀書嗎?答案是不知道,要等爸爸媽媽回來才明白,這其實就是對于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探讨,他們缺失的到底是什麼?他們想要的是父母在外面掙的錢,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嗎?

影片反複讓水生說“你是我在這個鎮上唯一的朋友了。”其實态度很鮮明,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是對孤獨的一種化解。

說影片最後是樂觀的,我其實同意,因為影片在最後,讓黃四毛撕掉了自身不好的标簽。但是說最後是悲觀的,我也很難不贊同,因為我們不知道水生最後究竟能快樂起來嗎?

中國還有無數個水生們,他們所需要的陪伴,所需要的孤獨,從哪裡化解,水生們怎麼逃離這個現狀。

這還需要交給社會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