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奧諾拉,她是誰?她與誰告别,又為何告别?
萊奧諾拉是海報上吐着長舌頭的女孩嗎?
不是的,她不是萊奧諾拉,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一個角色名叫萊奧諾拉。
“作者驟然離世,遺留下未完之作的遺憾”。這才是片名《萊奧諾拉的告别》之寓意。
萊奧諾拉的告别,更準确的翻譯是,萊奧諾拉,再見啦。這是皮蘭德婁的一篇小說之标題。
皮蘭德婁便是電影一開始的記錄影像中,那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皮蘭德婁出生于西西裡,離世于羅馬。他留下遺囑,要求人們把他的骨灰随意灑落各處,連一點兒灰都不剩。
不過皮蘭德婁也考慮到,活着的人們恐怕不願意做出揚棄死者骨灰的事。于是他補充到,如果人們不願意扔掉骨灰,就把他的骨灰帶回西西裡,他出生的村子,随便找個亂石堆安放在裡面。
然而結果卻是,他的遺願後世的人們哪一條也沒做到。皮蘭德婁的骨灰被安置在了羅馬的公墓裡。
緊接着二戰爆發了,活着的人們再也無暇顧及,一位已經死去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及他的骨灰到底該放在何處。
電影前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了皮蘭德婁的遺願,還有他的骨灰回歸故裡的旅程。
至于皮蘭德婁的小說《萊奧諾拉的告别》,其情節并未出現在這部電影之中。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年輕軍官,他囚禁自己的妻子,妻子為他生下三個女兒,軍官依舊囚禁着妻子,連同女兒一起。
在故事的結尾,軍官回到家中,聽到妻子正躲在窗簾後,為女兒們演唱歌劇,唱的便是電影标題的那句,“萊奧諾拉,再見啦。”
軍官來到妻子演唱的房間,這時妻子本應該走出窗簾,演唱歌劇中的萊奧諾拉回應這句告别的唱段。
然而,軍官卻發現,窗簾後的妻子已經猝死,變成了一具屍體。
軍官妻子演唱的這句,萊奧諾拉,再見啦,出自著名意大利歌劇《遊吟詩人》。
萊奧諾拉是故事的女主角,一位女伯爵。萊奧諾拉的愛人,一位吉普賽遊吟詩人被一位伯爵囚禁在高塔之上,即将執行死刑。
萊奧諾拉悄悄來到高塔下,唱出了詠歎調《愛情乘在玫瑰色翅膀》,借此抒發自己對愛人的思念與擔憂。
這時高塔上傳來了遊吟詩人向萊奧諾拉告别的歌聲《啊,最後時刻已到》。
萊奧諾拉,再見啦!便出于此唱段。
萊奧諾拉聽到愛人面對死亡,心中仍然牽挂着她,于是,她決定用自己的生命拯救遊吟詩人。
伯爵囚禁遊吟詩人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遊吟詩人是一位吉普賽老婦人的兒子,這位老婦人在伯爵還是孩子的時候,偷走了伯爵的弟弟。
老婦人偷孩子,是因為她的母親被上一代伯爵以莫須有的罪名送上去了火刑架。
火刑過後,人們在吉普賽女人的骨灰旁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孩童屍體。
老伯爵悲痛而死,新伯爵從孩童時便認定偷走孩子的吉普賽人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弟弟。
因此,幾十年後伯爵抓住了偷走弟弟的吉普賽婦人要燒死她,就像燒死她母親一樣。伯爵要以此為自己的弟弟報仇。
而遊吟詩人營救母親的時候,被伯爵抓獲。伯爵執意要處死遊吟詩人,還有另一個原因。
伯爵愛着萊奧諾拉,而萊奧諾拉卻愛着遊吟詩人。
萊奧諾拉許諾伯爵,用自己的身體交換遊吟詩人的性命,伯爵立刻答應了萊奧諾拉的請求。
不過,伯爵沒想到,萊奧諾拉既沒有背叛她和遊吟詩人的愛情,也沒有違背和伯爵的承諾。
她的确把自己的身體交給了伯爵,但是伯爵得到的是一具萊奧諾拉的屍體。
伯爵得知自己上了當,便背棄了對萊奧諾拉的承諾,處死了遊吟詩人。
行刑過後,吉普賽婦人大笑着對伯爵說,她母親被殺的仇,如今終于是報了。
吉普賽老婦人告訴伯爵,當年火刑現場的孩童屍體,是她慌亂之中錯把自己的孩子投入火中。
而伯爵剛剛處死的遊吟詩人才是伯爵當年丢失的親生弟弟。
吉普賽婦人把伯爵的弟弟當親生兒子一樣養大,就是為了這一天。如今,大仇得報,她死而無憾。
因為片名的出處是如此曲折,有些影評不清楚其中淵源,且未曾考證,于是誤以為電影的前三分之二是皮蘭德婁骨灰回家的故事,後三分之一講的是萊奧諾拉的告别。
其實,電影裡明确指出,後三分之一的短片名為《釘子》。片尾的鏡頭告訴我們,被殺的女孩名叫貝蒂。
《釘子》這個短片改編自皮蘭德婁的同名小說,是皮蘭德婁去世前不久開始創作的,可是他突然離世,留下了這篇未完之作。
“作者驟然離世遺留下的未完之作的遺憾”,這便是片名《萊奧諾拉的告别》之寓意。
萊奧諾拉,再見啦!該唱段出自歌劇《遊吟詩人》,這部歌劇的編劇卡姆馬羅諾,他在創作這部歌劇的劇本,且尚未完成的時候,突然去世。
皮蘭德婁的小說《萊奧諾拉的告别》裡面,軍官的妻子唱出萊奧諾拉,再見啦!随後,她在演唱尚未完成的情況下猝死。
最關鍵的是,本片導演保羅·塔維安尼和他的哥哥,維托裡奧·塔維安尼。他們二人一起創作皮蘭德婁骨灰回家的故事,可惜作品尚未完成,兄長維托裡奧·塔維亞尼于2018年便去世了。
如今保羅·塔維安尼将已故兄長本打算用以緻敬皮蘭德婁的未完之作拍攝成電影,并将它獻給自己的哥哥。
這樣的一部電影,以“萊奧諾拉,再見啦!這句飽含“作品未完,作者已死”之遺憾的歌詞作為片名,再适合不過了。
這便是電影《萊奧諾拉的告别》片名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