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就是注定為大銀幕而生。畢贛導演的《狂野時代》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剛看完,先來分享一下最直觀的觀影感受。這一次,畢贛導演不僅将視覺奇觀推向極緻,更試圖在影院空間喚醒觀衆們全身的感官。唯有透過大銀幕,你才能完全沉浸于這場視聽洪流。

影片開場即是一場感官的席卷。畢贛導演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們帶入這場狂野之旅。在高質量工業化的加持下,他以更加成熟大膽、浪漫夢幻的叙事表達和鏡頭語言,完成了對電影語言邊界的拓展。

整個故事以六個篇章如畫卷般展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感為引,悄然進入到電影構築的世紀時空迷宮之中。每一扇門背後,都藏着一段獨立但又暗中關聯的故事。

第一幕故事以視覺為引,在緻敬以默片開啟電影誕生的同時,引出一個堅持做夢的卡西莫多式的怪物。在電影裡那個人人被迫放棄做夢的年代,他卻堅持做夢,渴求看見,也成為觀衆們進入夢境的引路人。這一幕處理得非常夢幻,在緻敬電影史的同時,也融入了很多導演的思考;而“看見”在此也有一語雙關之妙。

聽覺是第二幕故事的内核,随着迷魂者的腳步,我們繼而走入亂世,迷魂者化身柔美少年,和趙又廷飾演的長官展開一場鬥智鬥勇,以求争搶到能發出世上絕美聲音的箱子。味覺開啟的第三幕裡,迷魂者則成為風雪殘廟中罪孽深重的小和尚,與他心中的鏡像——父親模樣的苦妖共同品味甘與苦。到第四幕故事,迷魂者又變身成江湖混混,帶着小女孩用嗅覺識牌的把戲行騙,結尾再次回點“嗅覺”的設計,非常靈動。

最讓我印象至深的是第五幕故事,仿佛進入後現代的蕩麥時空,畢贛标志性的長鏡頭再現。迷魂者在此成為阿波羅,在千禧曼波的氛圍中,和李庚希飾演的神秘的吸血鬼女孩陷入末日情愫。“親吻”和“咬人”也由此成為觸覺最好的抓手。影片結尾,是在前五感之後彙聚成的情緒高潮,不誇張卻帶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影片《狂野時代》保留了畢贛的作者詩性,但也極大發揮着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身的共情之處,因為貫穿叙事始終的是每個人都能深有體會的親情、愛情、友情、與自己内心的對話、對歸屬的渴求,等等。這些人類共通的體驗貫穿始終,讓電影絕不止于形式之美。

當然,這個故事的落地離不開強大的演員。易烊千玺的表演尤為亮眼,近乎完美地駕馭了一人分飾五角的高難度挑戰。五個角色情緒迥異、體态有别、音色分明,他卻遊刃有餘,不僅精準刻畫不同身份,更以眼神的虛實變化串聯起迷魂者的暗線靈魂。在他的演繹中,這些角色不再是機械的設定,而是被灌注了生命,在銀幕上真實流動。

或許,電影《狂野時代》是畢贛電影作品中迄今對觀衆最為友好的一部。擁有成熟電影工業的加持,卻依然堅持詩意探索,不失藝術野心。這樣的作品,注定将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