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色,構成了我們的世界,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盡管許多時候,思緒紛繁的我們忽視了它們的存在,可一旦當我們真正注意到它們時,往往會被其樸素之美所感動、所震撼,撩起心中那一抹美的快感。

事實上,顔色所産生的美感,并不隻留于當下,而是橫貫古今,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當中。而其獨特的存在,又自然地使它為五湖四海的人們所利用、發揮,進行美的創造,進而成為一種民族與文化身份的象征。

紀錄片《了不起的中國顔色》,用鮮活有力地方式告訴我們,在絢爛斑斓的色彩背後,不僅有美,也有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澱。中國人對萬事萬物的感悟,升華為細膩與感性的東方美學,融于顔色之中——中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這裡,有我們自己的顔色。

...

在該片中,共選取了五種就有代表性的“中國顔色”進行講述:胭脂紅、月白、石青、松花黃和黛色。五種顔色,分作五集故事。從中,我們不乏驚異地得知,在這些今天都習以為常的顔色背後,竟然都深藏着一段或唯美或凄涼、或喜人或傷感的曆史。

例如在第一集中,我們認識了上官婉兒,一位武則天身邊的“秘書”,一位唐代的事業女性。她不卑不亢,卻因一次疏忽而不慎惹怒了女皇,同時導緻在自己額間留下一道傷疤。可也正因如此,上官婉兒憑借自己的智慧,以胭脂繪于疤上,創造出經典的“花钿妝”,讓武則天重新看到她的才能。正如片中所言:“委屈哭訴,太過溫柔;怨恨不滿,又鋒芒畢露;無所作為,隻能是平庸。”上官婉兒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訴願。而胭脂紅,也因此具有了溫度,具有了柔美之外的堅韌味道。

...

又如在第三集,我們跟随宋徽宗和文書庫小吏王希孟,從名揚天下的《千裡江山圖》出發,探尋“石青”背後的故事。用石青作畫,分染群山之巅,鮮亮有力,正所謂“千裡江山如故。”在這裡,“石青”不僅是一種作畫的色彩,更是對收複燕晉、一統太平的決心。

中國傳統的色彩美學來自于天地萬物,也來自于我們古人的智慧,從中國傳統的色譜中,我們看到風花雪月,看到璀璨星河,看到落日爛漫,看到萬物生長。每種中國顔色,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和内涵,這正是紀錄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正如薛濤可将松花黃覆于信箋之上,顔色既是美的表達,也能夠為人書寫,承載厚重深沉的思想與情感。《了不起的中國顔色》試圖超越講述色彩本身,找到它得以超越時空的原因所在。這個原因,顯然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層面上,那裡既有謎面,也有謎底。

...

不過,若隻說曆史,而不提傳承,那麼講述也是不完整的。當月亮灑下的淡藍令白居易和湘靈癡迷,同一片月光下,今天的我們,也享用着古人留下的寶貴财富,就像那一件件精美制作的月白色漢服,得以讓我們體會到同一種幸福的喜悅。“色彩”如同一把鑰匙,它由古人交至我們手中,應允我們開啟文明的密碼之門。就像片中所展示的那樣,密碼就藏在漢服裡,藏在蘇扇上,藏在琉璃中,藏在千千萬的物件裡,早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隻等待我們去發現它、重讀它。

...

我們還可以發現,在片中有順應時代發展的設計,體現出創作者的巧思:在“黛色”一集裡,卓文君收到司馬相如來信,決定遠赴長安。可面對如此薄情寡義的男子,卓文君選擇原諒他與否,卻并未被史書提及。畢竟,在那時候,女子的選擇并不重要,甚至連選擇的權利也很難擁有。然而,今天已經不同往日,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在故事結尾,卓文君前去長安,不過,并不是回到司馬相如身邊,而是更加自主、潇灑地,要去看一看長安的姑娘,“瞧瞧她們的眉毛能有多漂亮。”創作者用進步的筆墨,續寫了《西京雜記》,也讓“黛色”以獨立且反抗的姿态,在觀衆心目中紮根。

...

此外,還令人驚喜的是,《了不起的中國顔色》不僅看重故事的講述,也精心選擇了故事的講述者。五集故事,五種顔色,五位當紅藝人——曾黎、張藝凡、宣璐、蔣夢婕、張俪,以國色推薦人的身份,與觀衆面對面、心連心,同我們娓娓道來,講述中國傳統色系背後的曆史文化故事,一同感受東方美學無限魅力。在每集尾聲,她們變換妝容,換上一席優雅的古裝,起舞翩翩,似穿越時空,讓民族文化與濃墨重彩在屏幕上綻放。輕歌曼舞間,曆史與現實交織,亦或言,曆史從未走遠。

色彩不逝,文化猶存。同樣的,隻要中國文化不斷層,色彩就不會消失。這部由抖音出品的《了不起的中國顔色》,用唯美的畫面、動人的故事、精心的制作,向觀衆傳達出了這樣一個淺顯易懂,卻又極容易被忽視的道理。我們對色彩太過于熟悉,以至于忘記了它同我們一樣,有曆史,也有文化的底蘊。這部紀錄片,是一次科普,更是一次善意而溫柔的喚醒。它讓我們重新地、真正地注意到身邊的顔色,與此同時,告訴我們,它們源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