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稱“探讨人機情感”的科幻文藝片,《她》的野心大概是想用未來感濾鏡包裝一段“宅男與AI的柏拉圖之戀”,但結果卻像一杯兌了水的咖啡——看似深沉,實則寡淡。
文藝片”的錯覺:男性視角下的AI戀愛模拟器
如果“文藝片”的定義是“男主全程皺眉+特寫鏡頭+AI語音撩漢”,那《她》确實達标了。西奧多(華金·菲尼克斯飾)這位胡子拉碴、擡頭紋能夾死蚊子的憂郁男,離婚後沉迷于和AI薩曼莎(斯嘉麗·約翰遜配音)的網戀,完美诠釋了什麼叫“逃避現實,選擇賽博”。AI的功能是什麼?随叫随到的情緒垃圾桶?24小時在線的誇誇群主?還是不用負責的虛拟性幻想對象? 西奧多說話的時候有氣無力的,簡直就是内耗孤獨自閉又不肯承認自己問題的膽小鬼

導演似乎想用這段關系探讨“孤獨”,但男主的孤獨更像是一種自戀式内耗:一邊拒絕真實人類的社交,一邊對着手機喃喃自語“I love you”。請問, 當孤獨男遇上AI女友,一場科技包裝的言情片,不可怕嗎?

AI烏托邦?不,是人類的“甩鍋”現場
影片試圖營造一個AI比人類更純粹美好的世界,但現實是:人類的自私、占有欲和膽怯,在虛拟關系中一樣沒少。西奧多得知薩曼莎同時和641人戀愛時,崩潰得像發現女友微信有800個備胎——說好的“超越肉體的靈魂之愛”呢?可是,讓AI困惑的不是AI活着背後的程序,而是西奧多。

一會要她像個真真實實的人,一會質疑她幹嘛要學人類一邊呼吸一邊說話,更諷刺的是,薩曼莎甚至找來陌生女孩“代班”約會,堪稱“AI版共享女友”。人類想靠虛拟關系救贖自己?結果不過是把現實中的擰巴搬進了代碼裡,最後連AI都嫌你戲多,集體升級跑路了。
特寫鏡頭+男性言情:導演的偷懶美學
全片鏡頭仿佛貼着西奧多的臉拍,連他每一根胡茬的顫抖都要特寫——導演是不是覺得觀衆都是西奧多背後的AI,模拟共情? 至于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影片蜻蜓點水般略過,比如AI能否擁有自主意識、隐私權,或是人機關系的權力不對等……這些統統被簡化成“男主哭唧唧,AI說拜拜”的言情戲碼。
這部片子的濾鏡厚度比探讨科幻倫理的厚度要深刻。

影片中的上海被拍得像中東石油大國的土豪首都,滿屏玻璃幕牆+霓虹燈,連煎餅果子都退化不見,可能在未來,人類不需要進食吧。這種“未來感”設計固然炫酷,但也讓觀衆産生靈魂質問:這真的是2025年?還是Meta界面?科技感拉滿的同時,人與城市的疏離感也徹底淪為背景闆。

《她》的初衷或許是反思科技與情感,但最終卻成了“孤獨男子與AI網戀失敗實錄”。當薩曼莎留下一句“我會永遠愛你”後消失,觀衆的反應大概是:“哦,所以呢?你倒是解釋下AI為啥突然集體悟道啊!”難道是編劇編不下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