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達爾在這部《電影史精選時刻》裡展現出的這套“電影是剪輯的藝術”的理解,無疑是徹底的愛森斯坦式的。這和本片的形式一緻:完全由影像拼貼組成,試圖在不同的影像、聲音之間建立或破壞關聯。八十年代後戈達爾的電影就一直試圖達到拼貼的某種境界:《各自逃生》的開頭字卡裡寫的是“un film composé par Jean-Luc Godard”,動詞用的是composé(而不是réalisé、dirigé乃至mis en scène),本意是把不同成分拼在一起,一般用于音樂創作(compositeur是作曲家),而戈達爾卻把它拿來描述他自己的電影制作。他對好萊塢的厭惡當然有政治原因,但也無法和這種在對電影的理解上的分歧撇清關系。 當然,戈達爾在世紀初時似乎仍然有很多糾結,還沒能想明白他滿意的剪輯的境界到底應該怎樣達到或者接近。在這部片裡他還親自出場呼籲道:要用心工作而不是要動手。而在幾年後的《電影社會主義》裡,他重新開始重視雙手,而再過接近十年的《影像之書》裡,戈達爾為手進行了徹底的“平反”,指出人類需要學會用雙手思考,似乎是在一生的研究探索之後,以最炫目最燒腦的方式,回到了電影最原初的狀态:一門手藝活。
另一個思考是關于這種極度個人化、碎片化地展現電影史的做法。這讓我隐約想起朗格魯瓦在70年代裡的一個電視節目《一起談電影,或亨利·朗格魯瓦的反課程》(《Parlons cinéma ou les anti-cours d'Henri Langlois》),在這個總長度四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朗格魯瓦以他的博學和犀利,曆數了從盧米埃爾兄弟、梅裡愛到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各種電影流派,也是完全沒有史書的那種工整,而是相當個人化,充滿犀利之處,并能與電影史外更廣闊的曆史直接對接,進出無礙。當然,朗格魯瓦的講述盡管并無體系,但也清晰易懂,指向明确,而戈達爾的《電影史》則錯綜複雜,晦澀很多。但以這種個人化的、多視角的、跟更廣闊曆史緊密結合的電影史叙述方式,可能與朗格魯瓦算是有傳承關系吧(《電影史》完整版也有接近四個半小時的總時長,不知是否是有意為之)——畢竟整一代新浪潮導演中,如戈達爾這樣的大多數都算是朗格魯瓦和他的電影資料館的孩子。朗格魯瓦的口述被稱為anti-cours,戈達爾的《電影史》恐怕也可以叫做anti-histoire吧。
看完後的兩點随想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你德祖傳的sadomaso遊戲……
(短評寫不下了)這裡面的裝逼又完全對上我的點了!最顯眼的當然是人物攝影:各種姿勢各種走位各種蠟燭襯着各種玻璃透着……一開始看到兩個人頭的重疊方法時一下就想到了《假面》裡那兩個女人的頭,但後來法斯賓德完全已經炫技炫到了另一個級别:他早 ...
絕望到讓人高山仰止
(短評寫不下,就在這記一下吧)開頭字卡打出星象預言,配着馬勒第5交響曲的背景音,據說是緻敬《魂斷威尼斯》……第一幕是野合不快變成群毆,然後是一小段家庭暴力,接下來就進入那段著名的屠宰場裡倒挂着的牛排着隊被割喉放血的畫面配上聲情并茂的 ...
德西卡與紮瓦蒂尼合作的一部前-新現實主義作品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rétrospective néoréalisme : 20 indispensables !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Jean A. Gili. 以下内容部分來 ...
一個對比
看到這部片子拿到金棕榈,感到有些意外。也不是說爆款不好,爆款總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的。但可能還是對金棕榈這個獎所應該具有的東西有更完備的期待吧……看到幾篇法語評論裡寫到這部片讓人想起《極樂大餐》,的确兩部片裡都有富人都有大餐都有嘔吐都 ...
一點随想
(完全憑感覺寫的,也許不成立。)貝拉·塔爾和安哲羅普洛斯的長鏡還是有很大區别:後者的長鏡裡遠景居多,鏡頭仍是一個外在的觀察者,觀衆仍然是觀衆;但貝拉·塔爾的長鏡則完全是浸入式的,那種被禁止(随着鏡頭之間的剪接)作弊、隻得跟着片中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