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月15日國劇版《三體》上線時,我就寫文誇過了(國劇版《三體》,穩了),盡管當時我表面上咬定它“穩了”,但說實話心裡還是非常忐忑的,畢竟“爛尾”這種情況太常見了,而且中間确實有幾集的支線不如人意……

...

現在,把30集全部看完後,我可以放心大膽地說了:

這部《三體》是國産科幻劇的頂峰(即便拿到優質美劇序列裡去橫向對比,也屬于中上遊水平),它在原本羸弱的地基上搭建起了不可思議的高塔,改編、制作、表演、名場面還原等各方面均表現出色,尤其是幾處關鍵部分的優秀水準,足以讓我包容它存在的所有缺陷。

PS:由于30集實在太長了,沒那個精力再去回顧一遍截圖找細節要素,所以本文主要憑自己的大概印象聊聊。

《三體》的優點不少,“制作精良、用心”就是我先要提的一個。

别的不說,光是30集先後總共用了五版片頭就夠讓我驚詫了,這五版片頭與每集的主要故事内容都息息相關,分别為初涉奇異現象的懸疑主題、青年葉文潔回憶的紅岸主題、進入三體遊戲探索的遊戲主題、後續深挖真相的現實主題,以及故事結束前的總結主題。

這些片頭不全是正片内容的簡單剪輯,而是加入了一些原創的動畫,例如最後一版就加入了古筝行動、三體世界解疑等畫面。

...

這種做法和一道美食的最終擺盤差不多,不會影響食物的實際口感,但卻是一個很隐蔽也很讨喜的加分項。

至于攝影、配樂、鏡頭、剪輯等其他方面,我用一句話總結是“外舉不避嫌,内舉不避親”。

以配樂為例,主題曲《時間的盡頭》《The Day of Unknown》等幾首歌,詞曲創作班底都是“國産”,最終演奏人員和方式卻全是“美式”,兩者結合沒啥違和,還保證了一份重要的“熟悉的陌生感”;

而在紅岸往事部分,則大批量采用了《我們走在大路上》《頌歌獻給毛主席》《團結就是力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咱們工人有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許多時代金曲,年代感怎麼強就怎麼造。

還有攝影角度與鏡頭選取方面,《三體》也花了許多心思,比如時不時出現的蟲子爬動、光影錯位拍攝等等,特别是幾個角色的正拍和鏡面反射鏡頭(喜歡《風騷律師》的我對此可太敏感了),很能感受到劇組在努力營造“高級感”的意願。

雖說這些心思的成果有好有差,一些地方還處在模仿的階段,但綜合看來,《三體》在極大程度上已經擺脫了多數國産劇“制作簡陋”的固有印象。

...

就說劇裡這良湘粒子加速對撞機吧,直接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取景,國内物理界的老師們看了都說好。

當然了,制作方面的優劣,對于多數觀衆來說都是相對次要的,大家最看重的還是故事講得好不好。

《三體》基本上按照原著小說的故事線設置來拍攝,即分為三條線,一條大主線是2007年時一步步揭露ETO的真相,一條支線是曆史中的紅岸往事,一條支線是三體遊戲的進程。

我個人的感受是:“現實線”部分有起伏,總體向好,“紅岸線”部分已經盡力了,也完成了任務,“遊戲線”最棒,幾乎全是滿分。

現實線應該是被大家诟病最多的部分了,慕星與潘寒被放大的支線、徐冰冰等角色的加戲、慢節奏叙事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槽點,這方面不展開了,隻能說這些瑕疵沒有太過影響整體觀感,而且主線進入正軌後始終保持了核心不偏離,即便偶有錯位,最終也都服務于故事了。

...

紅岸線的節奏也不快,可因為有老年葉文潔娓娓道來的這個前提存在,加上有特殊曆史背景元素的加持,所以看上去相當舒适。

我知道有許多人非常關心《三體》對于曆史部分的還原呈現,有進步了總想着能更進一步,這當然沒錯,隻是也需要考慮一邊放寬一邊收窄的語境以及創作者不斷摸索中的客觀現實。

紅岸往事是整個《三體》的起源和基礎,關乎“時代對于個體的塑造”,一切旁枝末節都必不可少,劇集在葉文潔進入林場工作後拉開了平鋪直叙的大幕,幾個重點段落都完成得不錯,特别是發射信号的猜想、決心回複三體文明的沖動、安居齊家屯的美好生活等幾段戲,氛圍感和沉浸感都十分到位。

這條線不丢分就是勝利,更何況還有不少出彩,這還有啥不滿足的?

我最滿意的還是三體遊戲——看劇之前,我一直都擔心這種“又抽象又實際”的内容會如何呈現,甚至覺得根本沒法呈現出來……結果,《三體》還原了五成我腦海中的樣貌,并另外貢獻了五成我無法想象的場景畫面。

...

商周時期的蠻荒,墨子模型的奇巧,阿茲特克周圍的濕悶,歐羅巴恢弘下的壓抑,末世巨擺的不甘與屈服,中西文化元素的混搭,無不令我歎為觀止。

科幻的粗略定義,本就是“用幻想藝術形式去表現科技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而三體遊戲中試圖解決三體難題的過程,又多了一份穿越古今中外的美感。

我最最喜歡的一場戲,肯定要數第15集時的“秦一号”人列計算機!

我看到、聽到了什麼?馮•諾依曼和牛頓來到了東方,向說着陝西話的秦始皇獻計獻策,伴随着《将令一聲震江山》和《華陰老腔一聲喊》的高亢調子,上千萬隻能執行簡單指令的士兵彙聚成了一台龐大、笨拙又氣勢恢宏的計算機,那是來自往昔曆史的沉吟,亦是面向未知未來的嘶吼。

我從沒見過哪種“夾帶私貨”還能讓人如此熱血沸騰,人列計算機這場戲同時串起了過去和未來、現實和幻想、戲内和戲外,比我原先預想的場面還要好上許多倍,我看到後差點跳了起來,不僅回味了好幾遍,還去豆瓣上把《三體》的評分由4星改成了5星——光這一場戲就值了。

《三體》用事實證明,即便特效畫面、動捕渲染效果等不是頂尖的,也不會影響好内容的表現,創意和美感依靠技術實現,但絕不會受限于技術。

...
(流浪地球“三體•燃燒•青春版”點了個贊~)

可以說,《三體》的優秀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對原著小說的忠實“搬運”,有時候都不用改,直接拿原句當台詞就能出效果……但這不意味着創作者對改編沒有想法,尤其是一些名場面,改編是勢在必行的操作。

以古筝行動為例,這段戲不僅是《三體》完結前的故事高潮,也是最具可視化發揮空間的部分,于情于理都要下大力氣去做。

劇組背後所花費的精力就不提了,隻說說實際表現:作戰會議上的讨論很到位,史強與斯坦頓之間先針鋒相對再惺惺相惜拉滿了“爽文感”,行動籌備階段全是按着動作大片範兒拍的;

更絕的是往審判日号上面安排了一堆殺人犯、恐怖分子,這樣做可謂一石三鳥,先強調他們都是死有餘辜的人渣,減輕了行動的罪惡感,再讓他們殺掉引航員來回避道德負擔,最後還讓他們充當鮮活教材,成為伊文斯時刻教育船上ETO降臨派“人性本惡、人類沒救了”的論據;

等到了納米飛刃真開始切割船體時,原本緊張的快節奏卻慢了下來,怎麼切船、切人都給足了細節,切到伊文斯房間那鏡頭還緻敬了《功夫》裡琴音雙煞偷襲苦力強,整一個慢刀子割肉,從微觀細節到宏觀場面都給足了展現。

...

古筝行動的戲,不敢說一定青出于藍勝于藍,但“不亞于原著情節的改編”肯定可以誇。

另外還有一點改編上成績,我覺得是獨屬于《三體》劇集的優勢,那就是演員們的演繹,為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個人感覺,《三體》小說的最大優點,在于天馬行空又符合國人審美的奇思妙想與創意設定,以及大開大合又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相對而言,描寫人物方面是偏弱的(尤其是第一部《三體》)。

倒不是說人物形象就不飽滿了,隻是讀者們對于角色的理解,更多是通過外部性的施加,而非内生性的衍變,這就導緻《三體》裡的人物普遍都比較“冷”、很容易看成工具人,即便是性格最突出的史強,也像是塑造了一半。

因此,劇版《三體》(必須)給予演員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讓他們通過對人物的理解和再創造,使原本冰冷的故事漸漸變得有“人味兒”起來。

張魯一的汪淼,在第5集時就階段性地完成了使命,他接受了眼前倒計時後的坦然和堅定,使得後面所有不算出格的情緒波動都顯得自然了。

...

于和偉的史強,也逐漸獲得了許多觀衆的認可,他把出身草根的赤誠坦率、經驗豐富的智勇雙全,以及兼具古風武者和現代警察的俠義感,都加到了史強身上……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史強,但這個史強肯定不會令人讨厭。

至于葉文潔,相比起王子文着重演出了青年時期“随時會斷線的破碎感”,我還是更喜歡陳瑾飾演的老年時期,說一個細節,葉文潔每次在家裡出場時手上都有活兒,擇菜、收報紙、剪盆栽、晾衣服,陳瑾的台詞總在讓葉文潔慢下來,動作上卻往往保持勻速的充實,這種具有反差感的和諧,與她同時身為大學老師和ETO統帥的感覺是一緻的。

總而言之,國劇版《三體》為今後所有國産科幻作品(乃至所有改編向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創作者首先是忠實的觀衆、讀者、粉絲(導演編劇等主創都是科幻迷和大劉粉),能夠充分明白原著精彩、好看在哪兒;

在整體忠于原作的基礎上,适當做一些可視化的改編,撓準觀衆們的癢點;

實際拍攝時要不拘一格,不必迷信外面的成功經驗,更不該執着于所謂的“國風”,實用、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

在此借用《三體》第30集最後一段高潮戲來為本文結尾:敬蟲子,敬人類。

2023是個好年份,開年沒多久便已看到了不少好作品,希望今年會一直這樣好,希望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