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再戰》( One Battle After Another)這部新片給了我許久未感受的驚喜——大約是現在的好萊塢更加流行簡單粗暴又無腦的爽片了,突然來了這樣一部看上去是A級制作、内涵卻是超S級的大片,腦袋突然有種“醉氧”的暈眩感。

當然,這也和我并不熟悉業内頗有知名度的編導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TA)有關……但無論如何,好電影就是好電影,值得好好誇獎。

...

《一戰再戰》不是那種“一眼好片”,它沒有先聲奪人的強勢或者目不暇接的華麗,很大一部分看點都藏在了對政治立場的描繪及整饬裡,屬于越看越有意思的作品。

而且,随着觀影的持續深入,你會發現這片子的電影語言是真特麼高級,且不提結尾那場令人歎為觀止的山野公路追車戲,我就是從“睡衣戰神/渣”小李子踩着短促鋼琴小鼓點的奔跑的那一幕,開始真正喜歡上此片的。

先簡單聊聊影片的戲肉“政治”。

《一戰再戰》幾乎囊括了近五六十年來美國土地上的所有主要政治立場、派别和主張,暴力革命、新自由主義、白人至上、民權運動、婦女解放、殖民主義等等,而且影片沒有簡單按照政治刻闆印象去塑造,每個角色身上多少都存在政治觀念的異化、變種或者複合型的特質。

就拿片子裡站在政治光譜兩端的帕菲迪娅和洛克喬為例,他們倆看似一個極左一個極右,卻都有着不符自己“人設”的性情:帕菲迪娅是個天生叛逆的革命者,可她無法控制自己暴力狂的一面,最終還以“迷惘的叛徒”身份黯然退場;洛克喬則是典型的極化傳統保守主義鷹犬,但他又瘋狂迷戀着黑人女性,并對“是不是gay”之類的質疑高度緊張。

...

小李子飾演的鮑勃,是我觀影時的主要快樂源泉,他打一開始就算不上什麼特别堅定的革命者,本質上還是個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人,但他的意識形态和過往經曆,又注定了他無法真正安心過日子,于是隻能在麻痹和渾噩中蹉跎了16年。

可随着洛克喬的緊逼和女兒的失聯,鮑勃必須拿出點真本事來——結果,我們就看到了穿着睡袍、戴着墨鏡,滿身油膩,被對暗号折磨到死去活來,跟着小年輕跑酷失足墜樓被捕的老臘肉的艱難人生……影片拍足了失意革命者的狼狽和衰落,最後又用百裡追擊、父女重逢給足了敬意和安慰。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飾演的拉丁裔師父則是另一種沒有死角的優雅,他貌似沒有特别明顯的政治主張,卻在庇護移民、應急管理、牽線搭橋等組織力上勝過了多數政治派别和勢力,這種強大能力和實幹精神,才配得上全片裡最讨喜的角色,連我都想求Sensei拯救一下了……

講到這裡,我突然發現《一戰再戰》為何要把後段的焦點和風暴眼放在薇拉身上了:薇拉是帕菲迪娅和洛克喬的女兒,她有着生母的叛逆和無畏,也有着生父的兇猛和果決:薇拉又是由鮑勃撫養長大的,這讓她具備了常人應有的愛與悲憫;薇拉還是Sensei的學生,如果說疊滿政治buff的她想要什麼“世界觀”和“價值觀”還得再想想,但“方法論”學師傅的準沒錯。

沒有誰比薇拉更适合象征繼往開來的戰鬥精神了。

在一場精彩紛呈、高潮叠起、調度滿分的追車戲後,薇拉與鮑勃父女倆終于抱在了一起,有人說這算“美式包餃子”,總顯俗套。

包餃子就包餃子吧,吃完《一戰再戰》如此一大桌盛宴後,嘗點家常美食的味道也沒啥……況且在我看來,這個結局挺适合影片:薇拉的未來還有一大堆考驗,她的人生注定要“一戰再戰”,當政治的紛亂太迷眼、看不清前後左右時,請牢記“愛與家庭”這個錨定物總是沒錯的。

這個道理,對于電影裡身份複雜的人物如此,對于電影外喜歡鍵政、宏叙、為了各種主張吵來吵去的朋友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