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蕊蘭《列車消失的那天》在12月20日成功舉行世界首映。
青年導演沈蕊蘭,對于影像的把控和展現,有着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個人視野。影片關注偏遠世界裡的短暫事物和影像本體之間的關系,遊魂式地穿梭在眼睛抵達事物所通過的視覺殘留中。導演将影像與空間、文本結合,重構為一連串所見世界的碎片集合,不斷探索影像可能的邊界。
在映後交流中,導演沈蕊蘭希望能通過這部影片傳達一種生命的微光,一些被我們忽略的、邊緣化的時刻。正是這種來自生活的抽象力量,促成了現在的影像呈現。在談及佛學與影像創作的關系時,導演表示信仰改變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影像的流動其實也是一種“無常”。







《列車消失的那天》世界首映現場照片
編輯:楊發财
責編:劉小黛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沈蕊蘭有着獨特的影像風格,将圖像和空間結合,在不去講一個傳統故事的情況下去構建一個自己的影像方式,就如她所說的:“不需要去追究這個人的目地或是起源,就像你不會問夢裡的自己是如何來到這裡的,直接去感受光、情緒、聲音,甚至是當下的空氣和氛圍,他們會組成一種鏡頭語言,帶着你跟着這個人物在一個空間裡穿行。”

沈蕊蘭将自己所拍的電影比喻成“夢中之夢”,将平日生活中被忽略、閑置、邊緣化的時刻隐藏在自己的影像之中,利用電影将這微弱閃光的時刻平等地帶給每一個人。
用實驗影像的形式來呈現視覺藝術效果,用抽象的力量将事件、影像、現實聯系,架構出獨屬沈蕊蘭的“感受”。


12月20日世界首映後部分豆瓣評論

影片類型:紀錄/實驗
成片時長:74 分鐘
放映格式:彩色/黑白DCP
主要演員:何偉
導演/剪輯:沈蕊蘭
後期調色:杜青傑
音樂制作:肖強
聲音制作:BLY Studios
制片公司:左旋電影私人有限公司 Levo Films
制片人:郭曉東
聯合出品:新亞洲影志 New Asian Filmmakers Collective
後期制作:農貿市場 Cinemarket
策劃:劉小黛
媒體宣發:抛開書本、凹凸鏡DOC
劇情簡介
列車員小何剛辭掉工作,打算去出家。
有時在夢裡,他又回到了在列車上的工作,一條無盡的鐵路,他穿梭在其中,進入不同乘客的記憶。

暴雨的夏末,小何去尋找已經出家的好友,家鄉的變化讓他無所适從。他踏上放逐自己的道路,遇到了一個女孩,認識了一位智者,并與一群偶遇的人結伴去探訪地震後的遺迹。

在深山的一處洞穴裡,記憶中反複出現的那輛列車突然變得清晰起來,他所遇到的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一種隐秘的聯系,而時間仿佛從未存在過。

導演闡述
這是一部關于現代文明中失落的人和事物的電影,也是一部關于他們自身的消逝和輪回的電影。
從更廣的時間維度來看,人是注定要消失的(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和這個人相關的記憶也是會消失的,記錄這些記憶的影像也是注定會被遺忘的。不管是電影中的小何,他所遇到的人,還是電影本身,都是如此短暫的,如夢幻泡影一樣的東西,終究有一天會不在此處也不在彼處。
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這種終極的孤獨,如何将微小的自己置于奔騰不息的時間之流?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希望呈現一種流動的影像,一場流動的生活,一切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有的時刻應當是平等的,包括那些被滞留的、等待着的、在路上的、被忽略的時刻,那些微小平凡的、組成我們大部分生命的時刻。當所謂重要的意義被祛除時,我們就可以跟随光和聲音起起伏伏,鍊接世間萬物,抵達宇宙深處燦爛的星光。
導演簡介

沈蕊蘭,導演、影像藝術家,工作生活于杭州。2018 在中國美術學院基本視覺研究所獲碩士學位。關注偏遠世界裡的短暫事物和影像本體之間的關系,遊魂式地穿梭在眼睛抵達事物所通過的視覺殘留中,将影像與空間、文本結合,重構為一連串所見世界的碎片集合。
作品曾獲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ISFF)華語競賽潮汐單元最佳影片,入圍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 學院”培育單元、CineCina紐約華語電影節地平線計劃等多個電影節。曾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羅中立美術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等地展映。
出品機構簡介

新亞洲影志
始于2016年,活動持續舉辦至今,促成了亞洲新導演與新電影的不間斷發聲,引發作者之間、作者與觀衆之間在電影理念與創作層面深入交流,令其擁有了更為廣泛的内涵。2018年5月發展為新亞洲影志(New Asian Filmmakers Collective)——亞洲範圍内的電影人聯盟。聯盟由具有亞洲文化身份認同,愛好并支持文化共享的電影人自然連接、生長而成,聯盟中的個體以電影為表達手段,以亞洲文化共性為話語基礎,展現亞洲當下的生态文化,求索超越曆史地理與經濟意義上的“亞洲”概念,重塑亞洲精神文化的鮮活形象。聯盟鼓勵亞洲影人的自我身份建構,以開放的态度歡迎對亞洲多元文化感到認同、好奇或陌生的其他個體,一同參與亞洲電影人的互動、交流,加入亞洲範圍的電影策劃、合制合拍、技術協作、資源共享。發起的影人會、公共教育項目、影像工作坊為先期落地活動,以此為媒介,觸發亞洲電影産生出新的無限可能。
galaxy image studio (銀河影像工作室)由一群國内青年電影導演、當代影像藝術工作者以及新媒體藝術工作者創立,是一間包含藝術底蘊與探索精神的影像工作室,緻力于讓影像在藝術與商業之間達到有機融合。集項目策劃、拍攝及制作于一體,主要業務涵蓋電影紀錄片及影視宣傳片制作、商業廣告策劃、新媒體數字視覺設計以及平面攝影等。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inan Is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經中國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電影局)批準、由海南省人民政府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創設于2018年。它是中國最年輕的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獎項為“金椰獎”,并按照國際慣例設計了獨立獎項。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将于12月18日至12月25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辦。
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金椰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設有劇情長片、紀錄長片及短片三個類别,共設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編劇、最佳技術、最佳紀錄長片、最佳短片、最佳動畫十個獎項。
今年,11部劇情長片、8部紀錄長片與10部短片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将通過金椰獎實現平等且自由的電影交流。這些電影創作者們從多元化的文化語境或美學視角出發,體察世界,觀照當代生活,用豐富且生動的叙事形态和影像風格,在競賽中碰撞出藝術火花。

2022年10月,導演沈蕊蘭和制片人郭曉東收到了來自海南島國際電影節CEO王冬菊和藝術總監馬可·穆勒的信件,對《列車消失的那天》入選New Horizons“采珠拾貝”單元提出正式邀約,與來自巴拉圭、美國、巴西、意大利、法國、愛爾蘭的七部當代電影佳作一同入圍,也成為入選該單元的唯一的亞洲電影。
第四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由資深策展人馬可·穆勒擔任。七位藝術顧問專注世界各地區的選片工作,他們分别是杜阿梅、桑德拉·希伯倫、阿勒娜·夏瑪克娃、蔡紹勇、冨田三起子和蒂亞戈·雷爾。

“采珠拾貝”單元以多元視角和開闊眼界,關注具有作者視野,高度原創精神和先鋒性格的電影作品。

“采珠拾貝”單元片單
沈蕊蘭其他作品
《蛇,山風,野遊》Saunter on Fuyang

2019,2分16秒
三個年輕人在夏天的傍晚的廢墟中,用煙花制造了一起事故。
《消失在北方的岩石》Lost in North

2019,3分57秒
一名沉睡的老婦人,一段失落的回憶,一個消失的志怪故事。
《滞星》FromDark Matters

2020,17分40秒
閱讀一段來自祖母失眠時刻的語音,臨摹一次個人記憶在此刻的重建和短暫停滞;用手機在夜裡記錄岸邊失神的人影,隔着湖水望見無限接近又無限遙遠的城市景觀逐漸消散。影片試圖重構個體在時間中被遺忘和被邊緣化的部分,并将可視化圖像以外的表達延伸到現實的維度,通過影像身體内部的漫遊,完成多次正負形之間的往返跳躍,抵達記憶的晦暗之地。
評論福利∶
在豆瓣寫下長評或者投稿《列車消失的那天》評論給我們,私信小書本留下地址,送女性帆布包+沈蕊蘭導演手作菲林膠片全套。


電影周邊菲林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