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倉健有那樣一種魅力,成熟而内斂,堅毅而謙遜。

第一次聽到高倉健的名字,是在2014年的報紙上,高倉健離世。我問父親他是誰,爸爸說那是剛改革開放時,曾經家喻戶曉的杜丘,“向前走吧,不要向兩邊看,然後你就會融化在這藍天裡”。十四歲的我被這般“浪漫”吸引,但真正看了《追捕》後,才發現這台詞并不如想象般“美好”。然而杜丘——高倉健的男子漢形象,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臉龐方正而有棱角,面龐冷峻而黝黑,是海風的痕迹,充滿故事和滄桑。他的動作幹淨利落,面對追捕冷靜而勇敢,騎着駿馬英姿飒爽。

他與衆不同。不同于陳道明,高倉健缺少英氣和霸氣;不同于史泰龍,高倉健并不靠力量和肌肉吸引别人。高倉健所展現的隻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一位檢察官,一個逃犯,一位監獄技官,或者一位鐵道員。他的深沉,是一個個普通的人的升華,他賦予了這些角色新的靈魂。

在這部電影裡,作為一位為了完成妻子遺願而獨自驅車,從富山縣南下至長崎的薄香的丈夫,他帶給我們關于家庭和死亡的思考。

洋子為什麼要把明信片寄到長崎呢?

倉島最初并不理解。他希望在長崎的信中找到答案。而在另一張明信片上寫着的“請将我的骨灰灑向大海”更是讓倉島疑惑,如此決絕的做法,倉島自身在洋子的信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而當他看到長期的明信片上隻有的五個字“さようなら”(再見),倉島内心可能更加動搖了。

...

了解倉島的洋子自然知道他内心的苦楚和不舍,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讓倉島來到長崎,也許倉島真的會守着洋子的骨灰,繼續着在監獄的工作,看似與以往沒有什麼不同,但思念和悲傷會在無形中捆綁住倉島的心,那種生活便也與監獄無異了。把信寄到長崎,讓倉島走出第一步,離開熟悉的環境,倉島才更有可能做出改變。

倉島确實猶豫了。他并不希望離開那個深愛的人,心底裡都是和洋子一起度過的時光,各種各樣的時刻,從相見相識,到相愛相依,洋子已經成為倉島生活的支柱。

看出倉島的猶豫的不僅隻有大浦先生,還有港口食堂的老闆娘。七年前她的丈夫出海後就下落不明,而她用丈夫的撫恤金将釣魚店改成了現在的食堂。生活方式看似變了,但老闆娘心裡卻始終挂念着丈夫,她的思念和悲傷在七年間裡沒有絲毫減少。

而在電影中,幾乎每個人都承受着失去至親的痛苦,但每個人面對痛苦的姿态各不相同。新近喪妻的國文教師,自比于俳句浪人山頭火,卻在尋找“歸去之所”的旅途中行竊犯罪;喜歡看到顧客們笑臉的精明便當推銷員田宮,卻在得知妻子背叛後,靠工作和奔波麻醉自我;熱情善良的港口食堂老闆娘,在七年的時間裡沉浸在喪夫之痛中,雖然生活恢複正軌,但内心依然消沉。他們雖然擔起了生活的痛,卻停滞了自己的時間。洋子不希望倉島的生活也變成監獄般的枯燥重複和悲傷堆積。

洋子向倉島的告别,也是倉島對喪妻之痛的和解,是對新生活的問好。正如倉島灑向大海的骨灰,既如記憶中與洋子生活在一起的幸福一樣閃耀,也如倉島未來的生活般充滿希望和光芒。從亡妻的故鄉邁出新生活的第一步,我想這才是洋子真正的遺願。

...

倉島向監獄郵遞了辭職狀,将年輕夫婦的結婚照交到了變成名為南原的老闆娘的丈夫手上,好比從監獄中放出的“鴿子”,傳遞心處囹圄的老闆娘的思念。現在的倉島孤身一人,收拾起行囊,走向未知的生活。

...

相濡以沫已屬不易,釋懷悲痛更是艱難,而讓心愛之人“放下”深愛着的自己更需要勇氣。平凡之中蘊藏偉大,簡單之處飽含愛意。這就是普通人的幸福。

寫于2023年五月的最後一天及六月第一天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