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多月前,《高山》上映後引來一大波輿論争議,我當時正是感染支原體病毒後康複的階段,也正是我面對2024考研精神最高昂的階段,當時聽了看了也了解了很多也一直有關注《高山》及其争議,直到24年3月7日,距離上映時期大概是103天了,終于看完了,内心仿佛有很大的波瀾需要肆意沖刷,又感覺周圍都是棉柔柔的圍牆,身處巨大無形又空洞的空間裡,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

毫無疑問張桂梅校長是偉大的,她的華坪女高是偉大的,那群老師那群孩子也是偉大的,我也會感慨内心地認為中國共産黨也是偉大的。

《我本是高山》情緒起承轉合,劇情設計,畫面布景,音樂音效,人物表現我認為都是OK的,6-7分的水準是有的,但剛剛打開豆瓣發現依舊沒開分,豆瓣的打分系統已經被刷(打)分到低的不能開分的境地,我想這是抽象的,也是現實的,是人民群衆的選擇導緻了這麼個結果,我們無可厚非。

我也來自貧困山區,義務教育階段的經曆讓我畢生難忘,我吃過很多苦,我們那兒的很多人都吃過類似的苦,包括現在依舊有人處在泥潭的最底層。哪怕現在的我坐在大上海的一所211的圖書館裡,在明亮燈光下緩緩打出這些文字,我腦海中浮現的依舊是小學和初中的生活畫面:在洪水過後的泥水裡洗吃早飯的碗、在冬天淩晨的夜晚裡打燈走去上學、在放學回家路上的每一塊平整石頭上趴着一遍遍抄寫生字生詞、在中學村子出租屋裡吃自己親手做的飽腹的飯、在小吃店裡僅僅隻懂得吃碗3元的米皮卻沒想過一碗能否吃得飽、在很多很多的時刻和場景都充滿了回憶,不僅僅是艱辛的,也有很多溫暖和令人堅強的記憶。即使從純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而言,八年級以前的生活令幹廋若風的我從未邁開步子跑,但我或許此生最珍貴的回憶和對童年時光的眷戀依舊是寫在這個年齡段那片山水間的,看《我本是高山》就是如此,看的是回憶,看的是自己,數次的情緒激蕩,不僅僅是因為那群女孩子個人與命運搏擊時的以及張校長踉踉跄跄和布滿溝壑的身影,更是感慨、是自己内心的獨白。

我認為《我本是高山》擁有充分的電影主旋律,傳遞出了的飽滿和昂揚的情緒價值,不将它稱為“主旋律電影”而叫做電影主旋律,因為它首先是一部電影,隻是傳達了一部分紅的精神,本質還是電影。

在電影中,落後泥黃的學校,佝偻土灰的校長,質樸黝黑的女孩,耀眼閃紅的日出;學校裡晃動着的小手電,摩托車從懸崖上飄過,女孩兒們沖上山頂,歌聲從樓下傳到病房,被山英加油逼退的父輩;校長救贖自己,女孩救贖自己,母親救贖自己,甚至那片土地也就救贖了自己。

我相信當盧老師大喊的聲音“山英,你考上大學了”的穿過家門口的懸崖,又從家背後的大山上彈回來時,當山英聽到這個消息晃蕩着手中的馬燈熱淚盈眶喃喃低語“姐姐,我考上大學了”時,幽深的大山中、溝壑隔開的峭壁兩側,三點燈光為同一件事情而晃動和呐喊時,你所感受到的情緒就是這部電影所追求的最基本目的。

玖朵雲聽見了愛的呼喚,唐小萍與母親共同的奔赴,山月所付出的全部,王彩娥、楊顔嘉……每個女孩兒都有了最基本的機會去走向這個全新的21世紀,有了感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基本門票,甚至有了自己也看一場電影的可能性。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山月把它寫在了門梁上,但卻跟随時空而來,穿越山谷而來,從泥濘的操場上響起,在充滿希望的大巴上響起,在飛疾作答的考場響起,在如此的掙紮與搏命奮鬥之後,她們,終于笑了,笑的好看。

最後說一說争議,最使網友憤憤不平的是胡歌、酗酒母親和徐影影老師這三個角色。張桂梅校長在普羅大衆眼裡俨然已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此光輝萬丈的形象,很多人不同意她的精神動力竟是逝去的丈夫,而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唉),胡歌僅僅出現了四五次,工具人任務還沒有完成就為這部電影帶來了潑天的“富貴”,既諷刺又令人深思。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的必要性設置得很恰到好處,作為大衆心裡的“神”張桂梅是光芒萬丈的,作為普通女人她幾十年的生活是艱辛的,所以她需要一個東西來救贖她自己,這個東西是黨性、是華坪女高、是那群山裡的女孩、也是逝去的丈夫。黨性通篇都有在提,張校長自始至終都佩戴着黨徽,片尾的畢業合照也是直接打出了“共産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這點我相信審核這個電影的電影局、中宣部、每一個官方都看得清清楚楚。自從張校長躺在醫院裡,聽見女孩兒們唱的《紅梅贊》時,她和丈夫的救贖就已經完成了,她走出了自己的執念,也完成了“胡歌工具人”的使命,所以我支持這個角色。

第二個時酗酒母親的角色被男改女,很多人逮着猛“發表自己意見”。就我觀察,誠然在農村情境下,男性酗酒的可能性至少是女性的好多倍甚至十幾倍二十倍,更何況唐小萍家庭情況那麼差,她母親還能有能力酗酒,隻能說明母親同樣是需要救贖的一個形象,一個為了戲劇化和劇情表現所必要的角色。但問題就在于此處的情節設置的太簡陋了,拯救母親這麼個情節非常重要但最緻命的是真實情況下是男的酗酒,這個争議也是當下大環境的産物,是随着女性主義進一步發展和男女更加趨向平等的産物,無可厚非。

第三個是徐老師撂挑子不幹時說的“你要我還是要她”,這和酗酒母親一樣,單純放在電影裡其實很正常,她倆都隻是工具人,前者需要被拯救,後者需要對比“男朋友”盧老師的始終堅持,這點我隻能理解成這群老師中需要一個戲份較重的“男性角色”和長期以來大家可能認為的“女生更可能在華坪如此艱苦的物質精神條件下不堪忍受的意氣用事”以及編劇功夫依舊不足的緣故。

綜上都是本片的瑕疵,也确實是引發了它該有的争論,隻是沒想到影響會如此巨大,官方沒想到,所以六公主都幾次下場拯救輿論無功而返;片方沒想到,所以如此設置且拍了出來上映;觀衆沒想到,都2023年了你還如此不把男性女性問題高度重視,真以為消費者用腳投不了票嗎?

在流媒體平台看的《我不是高山》,片尾曲的時候我打開了彈幕,很欣慰看到的幾乎都是正向和令人動容的評論,無論這是平台的簡化還是觀衆發自内心的話語,我都認為這樣的一部電影式的主旋律,它做的很不錯了,給個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