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父子沖突曆來是文學、戲劇的重要母題,而在西方文化裡,反映父子關系的作品中,這種父子關系更多地表現為“弑父情結”。

從源自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哈姆雷特》,這種戲劇作品裡的“弑父情結”是一脈相承的。

HBO出品的美劇《繼承之戰》圍繞着虛構的國際媒體巨頭羅伊家族内部的權力鬥争展開。毫無疑問這部劇也帶有濃重的“弑父情結”,這是一場羅根·羅伊和他的繼承人之間的父子相殘的戰争,也是一場豪門權力的遊戲。

《繼承之戰》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低開高走”,第一季反響并不算熱烈,豆瓣評分也“隻有”8.4分,然而第二季、第三季,都拿到了9.2以上的高分,目前正在播出的第四季,評分已經高達9.7分。

透過這部劇,能窺探到豪門生活的内幕、資本與權力的勾連和暗中運作規則、人性的幽暗複雜,更重要的是,也許能對我們如何去處理親密關系有到一些啟發。

01垂老的帝國開創者和他的各懷心志的繼承人們

雖說《繼承之戰》是一部現代語境下反映西方社會生活的劇集,但卻有着濃重的古典色彩,即使是對西方文化不熟悉的人,也很容易找到與之相似的東方曆史故事原型。

第一季的劇情從世界最大的傳媒公司威士達(Waystar)傳媒的締造者、掌控人羅根·羅伊的一場生日聚會開始。

羅根·羅伊的次子肯道正雄心勃勃地推動着一場對另一家公司的收購,他渴望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順利接過父親的權杖,替代年邁的父親掌管他的傳媒帝國。

然而就在羅根的生日聚會上,羅根宣布他将繼續出任公司CEO的消息,臨時撕毀了原本要宣布肯道接班的決定。

就在肯道失望之際,羅根卻突發腦溢血昏迷不醒住進了醫院。羅根生命垂危,公司董事會為了保障公司的順利運營,必須推選一位新的羅伊家族掌門人走上前台。

羅根的子女們紛紛登場,展開一場權力的角逐。

...

這部分劇情完整地勾勒出了羅伊家族的成員構成和各自的形象特征。

羅根·羅伊:威士達傳媒的創始人,兇悍強勢,野心勃勃,極具戰略眼光和攻擊性,一個唯利是圖、對任何人都不留情面的暴君。極其貪戀權勢,不能容忍任何人挑戰自己的權威,雖然年事漸高,但仍死死抓着權柄不放。

康納:羅根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長子,長期生活在農場裡,沉迷于曆史書籍和文物考古但顯然并無真才實學,性格軟弱、毫無主見,拜倒在一名應召女郎的裙下,認為自己找到了真愛。在繼承之戰裡,康納是第一個出局的人。

肯道:羅根次子(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孩子),表面上是衣冠楚楚的商界精英,實際上是曾迷戀毒品的瘾君子。肯道有一定的經營才能,努力想要向父親羅根學習,假裝強勢精明,實際上卻被對手算計,暴露出自己的軟弱和優柔寡斷。一度被羅根定為繼承人,但随即被廢除。

羅曼:羅根小兒子,跟肯道一母同胞的兄弟。一個典型的被寵壞的豪門花花公子形象,不學無術、缺乏耐心、有着奇怪性癖好的問題青年。羅曼缺乏經商的學識才華,卻有一肚子劍走偏鋒的小聰明和壞水,認為自己才是最應該接替羅根執掌公司的人選。

希芙:羅根小女兒,跟肯道、羅曼一母所生。激進叛逆的豪門千金小姐,一開始熱衷于政治遊戲,故意跟父親唱反調,以攻擊父親作為自己的政治形象和資本。毫無經商經驗,但内心對權力充滿渴望,到受到羅根暗示有希望成為繼承人之後,立刻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繼承之戰中。

羅根和他的三子一女,構成了這場豪門權力遊戲的核心玩家。

其他諸如羅根現任妻子瑪西、希芙的丈夫湯姆、羅根的外侄孫葛瑞格,以及一幹威爾達公司的高管,共同圍繞在核心玩家周圍,各站陣營構成權力之争的外圍圈層。

整部劇的主題和核心矛盾,也通過這部分劇情揭露出來:随着創始人羅根的年事漸高,威士達傳媒,這一龐大的商業帝國,接下來将由誰執掌?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所有的劇情,都緊緊圍繞着這個核心主題展開。

羅根強勢而精明,但随着年事漸高和健康狀況的惡化,他必須開始考慮找一個接班人的問題。然而羅根的子女中,并沒有一位能夠表現出讓羅根滿意的才能。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羅根對權勢的貪戀,讓他從來都沒有真心想過要将權柄交出,所有對子女接班人身份的承諾,都是為了鞏固自己地位的權謀遊戲。

看到這裡,讓人忍不住想起那句“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的靈魂發問。

羅伊家族的繼承之戰,像極了康熙朝的“九龍奪嫡”。

肯道,就是那個跟胤礽一樣倒黴的太子爺。

兩人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以次子身份被立為繼承人、父親都精明強勢緊握權柄且在位日久、兄弟姐妹都在一旁虎視眈眈要争奪儲位。

這是自古以來,無論是帝國王朝,還是豪門巨富都面臨的一大難題:父親的過分強勢,總是會壓抑了子女的成長,然而随着衰老逼近,強勢君王與弱勢子女之間的力量會逐漸拉平。當天平向另一頭傾斜的時候,不肯放權的父親和崛起的繼承人之間,必然會以一場腥風血雨的鬥争來完成權力的交接。

唐朝李世民弑兄殺弟逼父,他的幾個兒子同樣在他晚年造反。明朝朱元璋精心培養繼承人,身故後,卻是弱小的朱允炆與他的叔父們開戰,最終帝座易主。清朝康熙一代聖主,兒子們也個個不凡,卻是兩廢兩立太子,九龍奪嫡慘烈異常。

從東方曆史的視角去看現代西方上演的豪門大戲,太陽底下并無新鮮事。

02 弑父之戰與列王的紛争

過分強勢的父親,總是會壓抑子女的成長空間,羅根的幾個孩子,始終生活在羅根的陰影下。

羅根對權勢的貪戀,讓他熱衷于使用權術去驅使、挑撥、操縱幾個子女,讓他們看得到一點希望,并為此拼盡全力,但當他們真正接近勝利果實的時候,羅根會毫不留情地給出緻命一擊,将其打落塵埃。

當子女們成長起來,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可能掀翻巨人的時候,他們便會将矛頭對準自己的父親,發起“弑父之戰”。

率先入局的是肯道,這位曾被羅根欽定的太子爺,在第一次被廢黜之後,借着羅根病危的機會,試圖重返權力中心。

然而強勢的羅根抱着殘病之軀,依然宣布回歸,将肯道的希望潑滅。

...

在這樣的背景下,肯道發起了第一次針對羅根的戰争。

他在私下與羅曼結盟,拉攏董事會其他成員,試圖發起對羅根的不信任投票。

這場政變由于羅根的強勢控場、羅根哥哥伊萬的介入、羅曼的軟弱搖擺而宣告失敗。肯道徹底被抛棄打入冷宮。

萬念俱灰的肯道徹底堕落,重新開始吸毒。

随後在桑迪、史都伊的操縱下,肯道借助外部力量,試圖與虎謀皮,與外人一起發起對家族企業的野蠻收購。

這是肯道發起的第二次弑父之戰,而這也是第一次讓羅根感受到威脅,雙方一時間打的旗鼓相當。

然而肯道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因為在希芙婚禮上與服務生一起吸毒,在尋找毒品的路上開車墜河,導緻服務生的喪生。

羅根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把柄,肯道隻得乖乖就範,發表聲明與桑迪等人決裂,回到羅根身邊當乖乖仔。

第二次弑父之戰失敗,但是羅根的帝國已經動搖。内部的叛逆子與外部的敵人勾結,門戶已經洞開,門口的野蠻人步步緊逼。

羅根以蛇吞象的方式應對,準備收購另一家傳媒巨頭皮爾斯,讓自己龐大到野蠻人無法吞下。

為了應付外界的質疑,羅根再一次玩起了權術,私下承諾小女兒希芙将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在與皮爾斯的談判中,羅根家族各自為戰,互相攻擊,醜态百出,過于心急的希芙,再次成為父親玩弄的犧牲品。

“郵輪醜聞”的爆發,讓羅根家族卷入生死存亡的漩渦中心,羅根決意讓肯道成為棄子承擔這一切。

當肯道問父親為何要剝奪他接班人地位的原因所在的時候,羅根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肯道不夠狠。

這一次,絕望之下的肯道,終于收起了優柔寡斷,在發布會上逆轉槍口,宣稱“郵輪醜聞”的一切幕後主使,都是他的父親羅根。肯道的第三次弑父之戰爆發。

肯道的三次弑父之戰,是整個《繼承之戰》系列中最為精彩的劇情,實際上也代表着肯道的成長,與羅伊家族内部問題的一步步暴露。

肯道從自己父親拙劣的模仿者,轉變為試圖屠殺巨龍的少年,最終一步步成為惡龍本身。

當肯道變得越來越像羅根·羅伊,強勢、殘忍、兇狠、貪婪、不留情面的時候,他對父親的戰争,越來越占據上風。

...

最終給羅根緻命一擊的是兄妹三人聯合對父親的反叛之戰。

羅根計劃賣掉自己的帝國,收縮版圖、置換優質資産,實際上也代表着他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和退讓,但他仍然抱着權柄不放,直到死在飛機上。

肯道的三次弑父之戰,加上後來兄妹三人聯合對父親的決戰,四次弑父之戰,這個曾經看似不可一世、總是能赢的巨人終于倒下。

然而對羅伊家族這個龐大的帝國來說,暴君的離去也意味着帝國失去最大的庇護者,羅根的子女們短暫的聯盟瓦解,彼此展開列王的紛争。

一次次的内戰,羅伊家族的股份早已被掏空稀釋,無力控制董事會,外人已經嗅到機會,最終勝利的果實落入誰手,尚未可知。

03 權力的遊戲

整個《繼承之戰》系列,主題一以貫之,然而每一部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第一季是家族内部的權力之争,側重點在家庭關系。

第二季是家族合力應對“門口的野蠻人”,側重點放在商戰的縱橫捭阖。

第三季是應對國會和司法部的調查,側重點放在資本與權力勾連的背後運行法則。

第四季則是集大成者的收官季,家庭關系、商戰、政治權力運作皆而有之。

雖說各有側重,但彼此之間也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實際上是互相影響和關聯的,總體歸納起來,一切都離不開“權力的遊戲”這個核心主題。

...

本質上,羅伊家族的一切源頭,都源自扭曲的家庭關系。

父不慈、子不孝,父親把子女視作豢養的玩物,子女認為父親遮蔽了自己成長的陽光。對羅伊一家來說,家不是能夠休憩靈魂的庇護所,而是厮殺争奪的修羅場。

正是因為羅伊家族内部的問題,才導緻肯道發起戰争,招來外部資本、引爆郵輪醜聞,導緻這個傳媒商業帝國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大廈将傾之際,羅伊的子女們,還在忙于權力的争奪。

曆史告訴我們,帝國的瓦解總是起源于内部,而現實告訴我們,人們不會從曆史中吸取任何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