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行動》真是昏招頻出。

先是二到無窮大的保密宣發,後是于冬破防,折騰了一圈沒掀起什麼波瀾,片子反而成了炮灰,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

《蛟龍行動》的前作《紅海行動》裡非要加核原料那段,我國過去維和。

然後直接搶走核原料,明晃晃地參與别國内政,又有海政參與,自然認為代表的是國家的意識形态。

可這與我國經常在國際上表明的立場相悖,導緻上邊跟好多國家道歉,到了《蛟龍行動》,國家根本不搭理博納了,博納也沒能請來海政要求的演員,所以在創作上與《紅海行動》相比大打折扣。

本以為博納會反省,誰知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國内觀衆已經對主旋律有些審美疲勞了,何況《蛟龍行動》不但沒做好主旋律+類型化,還有些春秋筆法,明裡暗裡的黑主旋律。

...

張涵予飾演的潛艇長外強中幹,别人口中的他很厲害,可他的很多決策都不靠譜,都造成了重大損失,副艇長李晨的話充耳不聞,讓其沒有存在的價值。

所有人在深海命懸一線等他指示,他卻吹起了口琴,然後一下子莫名其妙的燃起來了,插曲很突兀的進場了,困難就被克服了,學《無間道2》學了個寂寞。

...

反派的行為也毫無邏輯,看不出動機是啥。

耗費那麼多人力物力财力,整出那麼大動靜,又是叛國又是勾結還有毀滅級武器,為的是僞裝成自然災害破壞亞太地區的安全。

可他們這麼做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因為錢?片中沒提,因為要阻止發展中國家發展?片中也沒說,敵人好像憑空而來,片面且工具,想陰謀論都解讀不起來。

...

林超賢的這個系列人類不是主角,人類錦上添花,可《蛟龍行動》中的人類反倒起到了反作用,人不可靠,其他部分也半斤八兩。

場面做的很大,看的出來花了大錢,但嘛用沒有,緊張與危機的隻有快節奏的配樂,觀衆并未從中感受到,可見在叙事上出現了大問題。

重點模糊,中心不明,情節分配不合理,不知道要表達什麼,講對抗吧沒什麼對抗,說強大吧看不出強大,還非要按照港式警匪片邏輯在軍旅片中安排一個刺頭主角,與某人有仇,水火不容,最後冰釋前嫌。

拍的好也就罷了,關鍵所有劇情都很趕,戲内千鈞一發,戲外波瀾不驚,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該片保密成功了,至少看完之後沒有任何記憶點。

...

你以為光這樣就完了?當然不是。

片中一通狂轟濫炸,結果不知所謂,沒有半點人物弧度,空間調度差的要命,讓人懷疑這跟《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是不是同一個導演。

短短幾年,叙事雖不是林超賢的強項,怎麼連技法都退步成這樣,三秒一小晃,五秒一大晃,理解林超賢為了真實感,為了全方位展現核潛艇的心情。

但不能從頭晃把到尾,忽略了觀影體驗,明明有其他方式,如遠景接全景再中景,有些部分特寫側重,利用景别不同照顧觀衆的眼睛,可導演偏偏選擇了把觀衆晃的暈頭轉向,得不償失。

...

為什麼紅海與蛟龍的差别比東非大裂谷都大?

因為主創的初心變了,《紅海行動》是制作一部優秀的戰争片,《蛟龍行動》是如何利用前作的口碑将利益最大化。

這就導緻急于求成,什麼都求快,求猛,快到不好好打磨了,快到角色全部扁平化,猛到不講究邏輯,猛到隻追求視覺過瘾,可卻失去了第一部的核心,那就是動作與故事,《蛟龍行動》恰恰少的就是劇情。

...

哪怕于冬再怎麼憤怒不甘也無濟于事,逆襲不存在,是你們的目光短淺毀掉了這個IP,說再多為重工業中國電影出力也打動不了觀衆和院線了。

院線要賺錢,你不行,觀衆要好看,你不行,再加觀衆有一定的覺悟,堅決完成保密任務,你又有什麼資本大賣呢,不大賣不正好不洩密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