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4/8.5
布列松評分最高的一部,預期很高。
完美純粹到挑不出毛病來,但沒有震撼人心的瞬間、沒有過多的情感顯露,初看還是保留态度,先打四星。
不過還是那句話,這樣的作品看一遍怎麼夠,未經消化的一時批判有何分量?少有的回味無窮的、切切實實對現實生活産生影響的作品,同時作為整體烙印在心中。看完本片對布列松的評價再次升高了,僅次于塔可夫斯基。
技法表達:
如果說昨天看的法國電影《影子部隊》可以和美國英雄大片《無恥混蛋》形成鮮明對比,本片則可以同《肖申克的救贖》對比。(《洞》還沒看)
同樣是對二戰時期被捕人員反抗鬥争的冷峻書寫,既不煽情也不演繹,而是把所有情感和價值這些都融入具體的影像中留給觀衆挖掘。沒有戲劇化的表演和闡釋,隻有從外向内的刻畫。不僅通過對細節的把控取得形式上的完美統一,而且通過寫實的細節來呈現氛圍和更深層次的統一。由此,觀者需要一定的主動投入才能理解體會,但也會更為深刻。
不過本片相比布列松的其他作品,節奏較快而且投入後絲毫不悶,全程就像走鋼絲一樣。(因此和《扒手》一樣,同時取得了商業成功和藝術成就。既受到廣大觀衆的青睐,又獲得了戛納的導演獎)
這種氛圍和節奏是怎樣塑造出的呢,這是導演要關心的問題,但我們作為觀衆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樣的緊張氛圍-更進一步用布列松的話來說就是“生命力”。“電影不應該通過影像,而應該通過影像之間的關系來進行自我表達。”這種關系不同于蒙太奇的簡單生成原則,布列松的影像疊加更具有整體性和生命力,就像點石成金。“第一幀影像是中立的。突然, 出現了另一幀影像,它的在場使得第一幀影像開始顫動起來。生命就從那裡溢出。”
視聽方面簡潔清晰,整體節奏緊湊、連貫流暢。
畫外聲音和第一視角的窺視視野将代入感拉滿。主客鏡頭正反打,貫穿始終伴随着影像的自白則有着《扒手》那樣的第一人稱自省意味,同客觀視角下角色機械式的動作形成張力互補。(有些自白甚至有《小城之春》對影像再解釋的意味,一定程度上和布列松後期的信息表達原則相沖突)
作為一種書寫手段,剪輯則簡省了許多不必要的内容,如哨兵之死、監獄中時間的漫長-想想如果換成塔可夫斯基拍會是多少長鏡頭(究竟怎麼拍更好暫且存疑),凝縮地勾勒了故事情節。哪怕結尾都輕描淡寫,比肖申克的結尾簡潔利索太多了,隻是匆匆走入黑暗深處,沒有一點多餘的筆墨給戲劇性升華和煽情,這保證了作品的整體性。(但換做我,至少會給個《四百擊》式的奔跑長鏡頭,就像《扒手》結尾意味深長的救贖之吻,沒有這樣的刺點我難以給到五星。)
*驚喜的是,我看到了布列松在訪談中對此的解釋後豁然開朗。“原因很簡單—一結構。我需要的結構是 閉環狀 的:故 事需要在那 裡開始并在那裡結束。如果沒有這些, 我們 就可以無限制地繼續下去,講述安德烈• 德維尼在阿爾及利亞的冒險。(如同《肖申克》)但這裡有結構的要求,有需 要跟上的節奏,還有我們必須停下來的時刻。當木匠做一張桌 子時, 他最後會進行刨削,将桌腿削到某個地步就停止。一切都是以某種無法更 改的方式被建構起來的。”這種對結構完整性的追求和節制的能力恐怕也是布列松的偉大之處吧。
一點思考:
封閉監控下的囚牢中蘊藏着逃逸的沖動,平靜的環境下湧動着隐秘的鬥争…
我本人極度偏愛這部的題材(人與物的關系,封閉空間與自由精神),甚至不亞于《扒手》,我可以在囚牢裡反複觀看,“即使我身陷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這兩部作品雖然可能不是布列松風格的極緻,但都恰恰關乎我最核心的兩段私密經曆,本片相關的則是我在病院逃生的故事。)
和《扒手》類似,雖然涉及心理上的種種,但影像始終聚焦于物件和動作-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複練習的。正如布列松自述“這是個非常精确而且技術性很強的越獄故事”。電影的性質一方面對書寫形成了局限-隻能借助外部描繪(自白除外),同時又通過這種具象的方式增強了影片的現實性。
本片現實性的核心在于人與物的關系達到了日常生活中向來沒有的地步。
在室圖四壁的房間(這是我多少次思想實驗的場景),一堵門一棟牆都是永遠不可逾越的障礙,哪怕一次散步或一句問候都如同荒漠中的綠洲。然而,要赤手空拳地和最具切的物質打交道-而且是否定性和惰性的物質,要絞盡腦汁把物件的功用發揮到極緻,就必須相信精神的活躍力量可以将最有限的東西延展到無限可能的價值,哪怕隻是借助想象去延展它的因緣。
對于越獄行動而言,必須謹小慎微且有耐心,這要求精神的高度集中。想象是輕而易舉的,但即便是萬無一失的計劃,在行動時卻依然舉步維艱,面對現實的深淵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破釜沉舟的決斷,否則時刻要經受煎熬和不安的折磨。
正如布列松說,“囚犯們對這般奇異的氛圍非常敏感,但這種氛圍與戲劇氛圍完全不同: 監獄裡的氛圍處在更高的層次。在監獄裡,所有戲都處于内心層面。”這樣的設定似乎和布列松的電影理念不謀而合:演員受到操控與限制,僅通過機械的動作表達,一切情感和思想都封閉于内在層次。“我認為這個主題集合了我所尋求的一切品質。”想必他也意識到了這個有趣同時有必然意味的現象。
真實的再書寫:
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片頭打出了如下字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以最大的真實度還原往事”,而非我們熟悉的在片尾給出“依據真實事件改編”。我們可以看出導演對還原真實的強烈渴望。甚至在訪談中布列松也表示,“我很希望它幾乎就是一部紀錄片。我始終用最貼近紀錄片的調子來進行拍攝,為的是保留真實的一面。”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8.6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8.4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4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8.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8.5
25.5.30投影儀
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張藝謀的雙料金獅:城鄉溝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的紀實美學和現實互文 公衆号圖文版:張藝謀的雙料金獅:城鄉溝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衆平台1️⃣簡評與觀感《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90年代的兩部現實主義傑作,二者不僅在情節、風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後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
簡評-第五代發轫作
C 5-簡評:觀影體驗實在很一般,影像貧瘠不堪、情節一樣僵死無力,鏡頭毫無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鏡頭間也不具張力。播音腔的配音,樣闆戲的表演,攝影的确有新意,但總體上十分雞肋-節奏不穩、形式和内容的不協調,也隻有在這個特殊時段才會産生出 ...
劄記-随感-簡評
評分:B- 6.6/6.7前言: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簡評: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為何中規中矩?
評分:B-6.8二刷觀感依舊非常一般,但已經完全将其把戲看透了。沒有見過如此自作聰明、匠氣與說教氣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圖作為系統性的影評,隻是将劄記分集整理。)前言:和《紅高粱》一樣,正好是九個月後在影院重溫。依舊是重估的目的。初 ...
簡評
B7.5-雖然絕對不算多麼精緻的傑作-略顯單調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歡,很純粹的片子,三星半。一個月以來每周找資源都以譯制片失敗告終。等待了三周以為找到了資源,結果依舊是俄語譯制片加英俄字幕,無可忍受。終于看上了繁體中文字幕版-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