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終于到來了。

要麼編劇膚淺,對曆史環境和曆史人物認識膚淺。要麼就是編劇和制片人考慮該劇的受衆,現代的我們中大多數對曆史環境和曆史人物認識膚淺。

曆史上當時,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個人加起來隻暴露了:

第一,因為搜查台共首腦蔡孝乾家物品緣故,暴露了朱楓可能是共産黨員,因蔡家一張新台币上有朱楓在台灣的住址電話;

第二,朱楓認識國軍一個大官,朱楓受蔡孝乾所托,請這大官動用關系給蔡的小姨子馬雯娟化名劉桂麟辦理了軍眷離台特别通行證與文件,具體辦理者是東南公署交際科長聶曦和王碧奎,王碧奎是吳夫人,聶是吳前副官。

至于是否當時真有所謂保密局事後宣揚的蔡孝乾筆記本上寫了“吳次長”,存疑。

第三,谷正文訊問王碧奎,吳夫人确認朱楓是他們家朋友,所以敲定朱楓熟悉的那個“大官”是吳石。然後搜吳石家,發現一些吳将軍向不同部門調集借閱材料的借條存根,是他下屬聶曦(前副官),王正均(副官),林志森(助手參謀)等經辦簽字的,搜出了陳寶倉字迹的軍事情報材料,于是筆迹大比對,查出來陳寶倉與吳石密切關系。

第四,聶曦大包大攬,意圖為吳石開脫,保護吳石,承認自己共産黨員身份,以及是自己利用吳石官威,借次長名義搜集情報,全程聶曦(曆史上的)都很坦然鎮定,告訴保密局自己曾經跑香港向中共都送出哪些情報,偉大可愛的聶曦,這是要把吳石以及交通員們都保護起來。

因朱楓也承認自己共産黨員身份并第一時間吞金自殺。特務一直猜測糾結朱楓接頭對象到底是聶曦還是吳石,是否利用與吳石家做緊俏藥品生意機會,朱楓自己從吳石家官眷圈子裡套取情報等。也就是說當年保密局認為朱楓是情報員,而不是吳石交通員。

第五,保密局始終沒有吳石洩密,交接情報外洩給朱楓或聶曦的實錘。

陳寶倉,王正均等均沒有暴露自己中共地下黨員身份-陳寶倉承認有一個他女兒同學小麥,麥金亮幫他家在港台之間船運線上跑腿跑單幫,有機會接觸過中共在港的人。因為此時,陳寶倉早就預先把子女們還有小麥都安全送回香港再轉回大陸了,說了也無妨。

保密局就把麥金亮記錄為吳石和陳寶倉合用的交通員,始終沒有認為朱楓是交通員,而認為朱楓是情報員。

綜上所述,軍事法庭第一次開庭審判,才都認為吳石對身邊潛伏“共諜”朱楓和聶曦失察而已,罪不至死。

後來是老蔣反攻大陸失敗,急火攻心,需要一批背鍋的,要求嚴懲,于是升級成為吳石叛亂案,後面還有段沄叛亂案,李友邦叛亂案,蘇聯遠東局共諜案等。

我覺得按照曆史原來故事拍,會比小編劇本更深刻,但就突出不了皇叔于和偉“吳石”的主角光環,而是聶曦,陳寶倉更主角了。因為保密局自己記錄裡說,撬開吳石的嘴很困難,即使用刑,也是擠牙膏出來一些瑣碎而已。

所以,第二次死刑宣判時候,聶曦和陳寶倉都不意外,早就寫了遺書。朱楓早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一直虛弱少言(同監牢的馮守娥女士撰文回憶)。吳石有些意外,臨時寫了遺書。

其實我們事後諸葛亮覺得聶曦如果不承認自己黨員身份,不大包大攬,也許隻有被蔡孝乾出賣了黨員身份又及時吞金自殺,極度虛弱的朱楓一人暴露。

但當年聶曦又是辦證,又是調閱資料留下存根等痕迹最多,保密局一定是要給朱楓找一個搜集情報的工作對象的,所以聶曦一定是不得已為之。但孰料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的努力是保護不了身處有心要以此案株連打擊,為老蔣反攻大陸失算背鍋的強大勢力裹挾裡的衆人的。

這就是曆史環境的複雜以及曆史人物沒有最優解,隻有開盲盒尋找相對最不壞的解,因為眼前一個個随機事件都單線程指向厄運這種無奈。編劇功力達不到刻畫這種無奈與宿命悲劇的水準,就另選了更加簡單明了地講故事,喜大普奔的建模方式。

我覺得這個突出于皇叔塑造的吳石主角光環的結局,作為戲劇來說還是成功的。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