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電子紙鎮”公衆号,想要觀看此影片,詳見“電子紙鎮”相關推文)

大川景子,她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更多是剪輯師。她參與了三宅唱多部電影的剪輯工作,同時也為諸多其他日本青年導演(如五十岚耕平、杉田協士等)剪輯影片。在關于《惠子,凝視》的訪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川在影片節奏上的精妙處理。對于大川來說,剪輯工作不是操弄某種具備機械意味的結構,而是用自己的身體(先于理性的框架),去體味影像中人物的情緒、風景的氣韻等,并基于這些為影像的剪輯提供節奏的錨點。

在她的剪輯處理下,影像似乎也變得有了自己的“呼吸”一般。但是,并不為人所熟知的是,大川也同樣是一位紀錄片創作者,本次展映過程中,我們将放映大川的作品《綠洲》。在大川的攝影機前,東京港區不再是一個機械、昏沉且冰冷的城市空間,而是一個具備奇趣細節與自身曆史的生命體,經由植物藝術家舞與自行車職人林太郎的騎行與記錄,我們也許能夠感受到,在看似繁複、空洞的都市生活間隙,或許也藏匿着某些意想不到的奇趣與詩意。

本次放映,大川景子将通過線上的方式,與觀衆進行映後交流。三宅唱中國巡展策展人黃也老師将擔任本次映後的翻譯與主持工作,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加藤到(以下簡稱加藤):首先想請您談談這次創作《綠洲》的契機。

大川景子(以下簡稱大川):一切始于2022年慶應義塾大學藝術中心主辦的“都市文化叙事”項目。當時接到一個拍攝任務,要以“東京中心地帶港區為舞台,用影像捕捉文化故事”為主題制作短片。雖然我對這個區域并不熟悉,但邀請了摯友下山林太郎先生和他的伴侶大原舞女士共同參與。舞女士是以日常風景和植物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林太郎則是自行車定制師。

他們平時出行從不乘坐電車或汽車,疫情期間即使行動受限也依然騎着自行車穿梭于城市。目睹他們輕盈的車輪軌迹,我萌生了這樣的構思:若以自行車移動為紐帶,将他們在城市中收集的靈感通過舞女士的繪畫升華的過程作為主線,或許能自然浮現出這座城市的脈搏與故事。實際拍攝中,我們首先讓林太郎和舞女士騎着自行車探索港區。跟着他們發現的場所一同騎行、漫步、拍攝照片,逐步充實影像構思。

...
大川景子《綠洲》(2023)

加藤:聽說您平時主要從事其他導演作品的剪輯工作,這次獨立擔任導演、拍攝、剪輯的全流程創作感受如何?

大川:學生時代就開始拍電影。雖然喜歡拍攝,但一旦現場人數增多就容易緊張,也總是習慣在事後反思,因此可以獨自默默進行的剪輯工作倒是一直堅持下來。反複試錯的過程很符合我的性格——當素材在反複觀看中突然“開口說話”,鏡頭順序、時長、銜接方式便會自然浮現。這種剪輯的魅力讓我深陷其中,最近終于将其發展成職業。

這次創作純粹出于個人沖動:想将鏡頭對準向往的人、場所與生活時光,并呈現給當事人和感興趣的人。雖然對獨立包攬全流程并無執念,但這部作品确實源自個人感性驅動的創作欲。

加藤:日常剪輯工作與本次創作有何不同?

大川:平時隻能專注處理一部作品,這次卻能并行推進個人項目。工作中常糾結近景與遠景鏡頭的運用時機,這次親自掌鏡時忽然領悟到:當渴望貼近被攝體的沖動自然湧現時,就是使用近景的最佳時刻。雖然道理簡單,但親身體驗才明白拍攝者與剪輯者的感知竟能如此同步。

加藤:錄音師黃先生出鏡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這個設計有何用意?

大川:黃永昌先生在工作中常會在音軌開頭附上環境聲的語音備忘錄,那些标注時間地點的聲音碎片一直讓我着迷。這次邀請他出鏡,是想為影片增添不同于林太郎夫婦的另一種城市觀察視角。有觀衆反饋說“仿佛在作品裡聽到了‘請側耳傾聽風景’的提示”,這正是期待的效果。

...
大川景子《綠洲》(2023)

加藤:聽說拍攝基本是獨立完成的?

大川:總計20天的拍攝期中,前4天與太田達成先生合作。我們因他執導的《有塊石頭》(2022)結緣,那部影片由我擔任剪輯。太田先生自帶舒緩的氣場,與林太郎夫婦也相談甚歡。大家騎着自行車轉場,設備或背着,或綁在車筐上,午間在公園分享剛買的面包,整個拍攝過程十分輕松愉快。

加藤:這種創作風格是自然形成的嗎?

大川:2010年起參與的“兒童電影教室”項目對我影響深遠。孩子們總是全情投入地享受創作,他們的作品也總是帶給觀衆觸動。這讓我意識到:不必苦大仇深,同樣能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加藤:女主角舞女士最吸引您的特質是?

大川:拍攝她作畫時,透過鏡頭獨處的時光讓我們的距離驟然拉近。那種專注的靜谧美令人心動,能呈現“不為人知的獨處時光”讓我欣喜。片中晚餐場景裡,當林太郎問“今天在畫什麼”,她輕聲回答“還沒成形的東西”,這句台詞正是我想在作品中珍視的瞬間。

...
大川景子《綠洲》(2023)

加藤:未來有什麼新作計劃?

大川:想拍攝一位旅居巴黎三十年的日語教師。他聊天時不經意間迸發的語法思考與語言觀,似乎與電影剪輯結構存在某種呼應。雖然難以像這次般在日常延伸中創作,預算也是問題,但會慢慢籌備。

加藤:期待這部潛力之作。感謝您今天的分享。

來源: 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采訪&撰文: 加藤到

翻譯:三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