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寫到後面有些過于情緒化,很多不是影片中的情節。不過确實是已經有點分不清電影和自己的記憶了
開始還不太能進入電影的情境,但是看到後面越來越能共情。推開他是因為極度害怕他的離開,想要證明自己比他強大,不需要他。看似很扯,但是追本溯源發現是童年時面對父親離開時采取的本能的反應,從而形成的行為模式。
母親說話方式真的跟我媽太像了。那個幽微的點我真的太懂了。女主去看她母親時,她母親那些看似幽默的話語聽起來真的句句帶刺。她說笑的口吻跟你說“你為什麼不坐你一直坐的那個位置呢?你之前最喜歡坐在那兒像公主一樣,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像你的仆人”你的那句“為我付出你其實并不感到開心”并不是你敏感無理取鬧啊,隻從小在愧疚教育中長大,你能近乎條件反射地察覺到她的那種不滿。她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不斷輸出怨氣,但她也是在生活中壓抑久了需要尋找出口。你看着她辛勞,無法掙脫的生活,你心疼她,你覺得自己像累贅,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能改變你存在的事實。然後你又把這種愧疚感帶入到與自己伴侶相處之中,你不相信有人會樂意為你無償的付出,你無法接受這種付出,它讓你感覺難受。你跟她說“那我死行吧?你當初為什麼要生我呢?這不是我要求的,你怎麼覺得我想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她更激動“我養你十幾年就是為了聽你說這種話?”我真沒招了。
然後她隐忍辛勞一生,給你樹立起一個強大的獨當一面的女性形象,理所當然地認為你的能吃苦能忍耐是一種獨立的體現。她不斷跟你說“哭沒有用!要是哭能解決問題那我成天哭去”她自己經曆了很多,理所當然地覺得你的那些痛苦和無助不算什麼,你應該理性地去面對,忽視你情感上的脆弱無助。影片中女主和女兒去家長會,女主自豪地說自己的女兒多麼地獨立,完全不需要她操心,從來沒管過她的學習。這話乍一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我聽着莫名地難受心酸。女兒之後的崩潰太能共情了。理解角色的同時對自己的心理也找出了解釋。她的認知和女兒的認知是有錯位的,她将自己在有問題的成長環境中磨成的獨立強大的心理所當然地作為對後一輩的預期中,對深層次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我發現我在我所受到的教育中一直認為人就是得自己硬撐着去面對所有問題,但事實上你需要來自外在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撫慰也是正常的啊
wok寫激動了直接自我代入了。
你一直懷着愧疚感地活着覺得自己這個人很令人失望。那個光芒萬丈的男人降臨到你的生活中,察覺你覺得他太好了,而自己是那麼糟糕。你在他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你一直被貶低終于在一個人身上尋找到了你一直缺失的價值感。由于你一直自我貶低,你個體的存在是不完整的,你在他身上尋找自己的存在性。所以真的害怕他察覺到你内在的破碎從而離去,隻留下你一個人面對殘缺的自己。
朋友說覺得這部電影可以作為一部心理咨詢宣傳片,我覺得很有道理啊。所謂看到即治愈,當你發現問題的根源正視你的那些無法解釋的行徑找到其原因,問題便解決了一半。女主看到了,自我治愈了。我看電影看到了,自我治愈了。
其實我覺得女主解決自己心理問題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而不是從他人身上獲得對自己存在性的認可。最後似乎是一個開放性結局,個人理解是男主離去,她獨自一人面對自己的内心
很有感觸的幾個點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感受
三部中我最喜歡三。少了二中那樣刺骨的冷酷,多了些難得的溫情,但更加襯托結局之悲。邁克給人感覺如古希臘悲劇英雄一般,一直同命運同過往抗争,最後卻徹徹底底的敗給了命運。他一直記得年輕時對妻子的承諾,讓家族生意合法化,走上一條正道。可命運 ...
羅斯瑪麗的嬰兒
看完有那麼一點失望。前面一直以為會像《無辜的人》那樣處理成心理驚悚片,在不确定的狀态中角色顯得更孤立無援,陷入自我懷疑,但是本片最後将一切都落到實處,徹底變成了宗教恐怖片。前面的懸念便都可以解釋,我覺得相反恐怖感便大大削減了。就好比 ...
黑暗中的舞者
果然真正偉大的導演都是能将内容與形式完美融合的。道格瑪95介于劇情片和紀錄片的形式既營造了驚心動魄的真實感又注重了叙事技巧。将薩爾瑪對于死亡本能的恐懼,通過腦中的臆想麻痹自己,一點點走向死亡,癱軟之後被強行綁在木闆上,套上頭套後那種 ...
方形
可能是我學識太過于淺薄,看電影時不停地分析,解讀,反而失去了許多觀影的樂趣。影片中大量出現隐喻的段落,隐藏于從幾個方面簡單談談吧乞丐,弱勢群體這是電影中大量鏡頭刻畫的群體。但影片中這個群體刻畫地很不一樣。我有一個非常扯的想法,乞丐的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想了想,還是五星吧。看完了仿佛明白許多但又似乎也沒有什麼大道理,這仿佛就是無數人所面臨的困境。從尤利娅身上仿佛看到了我所難以描述的我自身存在的某種令我感到厭煩的特質。遵從自己的内心飄忽不定的想法,想要建立思想情感上那種模糊而微妙的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