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定一個核心,今日大多讨好女性的作品,實際上是帶人偏離真相,滿足其對社會的幻想,賺取資本的意願遠大于其所想表現出來的外殼。
以個人前途和幸福為代價所得到的的真相。所有的罪魁禍首都源自破格獲取,也就是依靠感情去期許更多的責任分擔和資源。這也是今日言情劇喜歡做的事情,忽略資源前期獲取,隻是設立一個人設,放大不勞而獲便可得去的美好。忽略背後的客觀規律,臉譜化利用恐懼制造吸引力,在人群的心中建立起一道有一道的僞裝個體欲望,不勞而獲的高牆。
把不喜歡這樣三個字幼稚的字眼,變為衡量一切的指标。所謂愛,其實無非是傳統文化裡仁義禮智信的仁罷了,仁為體,愛為用。所以愛其實是一種能力,我們所歌唱的許多是普通人無明狀态下的愛,因為開悟的主動去愛,十分稀有。之所以談論這些,始終是期許當一部劇集試圖去通過故事影響社會現象時,可以正直客觀的去表現真相,而非利用人性吸引眼球,卻不抛出真相,給予人們一個有關于逃離的借口。捕風捉影
父親其實是一個很講理的人,而母親也是一個本分的人。為何家暴會發生,劇集不會說,他隻是想利用這個恐懼來開始一段故事,卻未曾料想會在這個問題上制造更多的分化。而我的答案是當年的母親掌管着上千萬的資金,面對着時常應酬的父親,她沒有選擇利用這筆資金做些什麼好事,也沒有做些什麼關于自我提升的事情,而是買買買,與一衆小人交往。其實答案在瓊瑤上面,因為有了時間和資産的母親忽然想要去尋找一個精神的歸宿,卻借着的是他人以命相博的财産。倘若本分,倘若社會輿論是讓她拿着錢去提升自己,去拿着時間去擁抱社會,而不是言情,瓊瑤裡的一衆感情遊戲,自己這個家也不會陡然崩潰。
我曾想單純的說施暴者即壞人,但後來才明白,不去傳遞真相的媒體和作品,利用不勞而獲的人性弱點和恐懼這樣的作品才是今日高牆之下的恐怖來源。從前是封建思想,而今卻是金錢主義。施暴者和受害者是同一個主義下的矛盾共生體,入了金錢主義的坑,不曾想要平等的愛情,而是霸道總裁的破格獲取,必然會面對這背後人性的灰暗。因為資源有限,美好的要麼是面具,要麼是稀缺,要麼是自己日複一日的努力。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有關于家暴,自己太明白了,母親從前很喜歡用冷熱暴力,父親也會酒後家暴母親。這一段引子也搭上了自己的一生,從開始介入這件事,到而今十年,我明白了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不是誰壞誰好那麼簡單
這個劇集在這個自己這個實際的當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片面的關于家暴的劇集。也許導演調查了,也許還深刻的去理解了,可惜的事情是遭遇了這些事情的人們,往往終生都容易在那種情緒裡,極端化,要麼極端的反感,要麼極端的無視。
自己的人生也因為女性的善念所被拯救過,卻也因為女性的無明陷得更深,善念反倒成了誘人入深坑的毒藥。以上個人隻言片語。
許多劇集自己都會無腦的高分與低分,僅僅因為未曾深刻,于是不必深究。但是對于親身感受過的事情,自己總會變得嚴格起來。内心所鄙夷的部分是消費主義下的狂歡,很明顯的賺錢的目的大于了實際關心女性權益這件事。之所以如此說,因為劇集還停留在家暴的第一層,錯誤的永遠是施暴者,施暴者即惡魔。這也是自己初次介入家暴這件事時所認定的事情,可以說在未曾與其他人深入交流之前,自己總是這般的認為的。
以至于當自己對前任坦露家中事時,她也總會有意無意的暗示或明示自己,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暴力傾向。可事實上是,存活至今,實際的暴力行為自己隻有過一次,那是因為父母鬧離婚的當天,一位室友惹了自己。我不愛這樣的标簽,卻也将這個标簽深入的貼在了父親的身上,甚至在那段時間寫下的遺書,将錯誤全都指向了他。自己錯過了許多許多,也為此不得所謂的幸福,喪失了所謂的朋友和愛情。
往下繼續深入,自己來到了第二層。安撫受害者,即母親,在與她的對話裡,自己才明白明事理原來如此艱難,也明白了所謂的受害者有害論的緣由。我忽然發覺自己其實也很難忍受和她的言語交流,任何一件具體的事物,她的行為始終是被動堅持的存活,言語卻是一句,我能怎麼辦。可事實上是,當初的她所掌握的财富和時間是許多人都難以掌握的,固然這是個例,卻也點出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社會能力。
傳統文化裡閹割了她的社會責任,于是同樣的閹割了社會能力,以至于喪失了對于許多事物的理性思維。我與她的交流難以繼續,忽然明白了,倘若沒有這義務教育,自己若是與母親必然共事去處理一件大于她能力的事情,自己必然會訴至冷熱暴力才能将事情合理的推進。
因為僅僅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母親往往也能将情緒擴大在其上,導緻事情的難以推進。而對于傳統承擔了家庭重擔的父親而言,無疑最後一根稻草。
于是自己繼續往上挖,才明白爺爺當年的教育也是訴至熱暴力,家裡沒有人訴至言語和冷暴力,于是自己的父輩三兄弟,其實都還算出人頭地過了。而在此之前,自己始終很簡單的劃分,父親是一個酒鬼,壞人 ,母親是一個受害者,所以才會暴力自己。而在此之後,自己開始以為,父親的壞源自爺爺的曾經的暴力,因為他總愛說爺爺如何如何他了。
可日常的交流裡,和其他父親朋友的交往裡,自己也察覺到,隻要不喝醉,父親始終不會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于是我開始以為酒才是那個罪魁禍首,直到自己開始自己的感情生活,以及更多的閱讀和對母親的了解,最後是自我終于開始承擔社會的壓力。
于是我們到了第三層,這一切的無可奈何。我曾想簡單的用道德壓力去懲戒父親,也曾想去安撫母親,但當自己逐漸的往下深入,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忽然發現原來當年的母親擁有大把的時間和錢财,離婚的目的是為了逃離父親随時可能的死亡所造的爛賬以及分割家産,也忽然發現了父親的不易。當自己明白了關于情感的作用之後,更是明白了有關于兩個人的信任有多麼的重要。接下來講一講戀情。
曾經的自己因為戀情從無到有,從倒數走到獎學金,同樣也因為分手而重新堕落。人們肯定會以為是自己太脆弱,脆弱是固然,可我總想明白為什麼。後來自己明白了,因為缺愛的自己隻要感受到了愛,就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并為此努力。我的内心很難如此堅定的相信自己,所以始終容易借助外界,借助愛情。
這也是傳統環境下和現代環境的沖突所造成的一個通病,父母不易表達的關愛,造就了普遍的自我否定。這是一個基礎,實則也是家暴的一個由來。但是找到了一個原因,卻無法找到解決方法,往後說。在上一段戀情裡,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有關于影視作品的毒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戀情前期還未深入了解時,她仿佛将自己看作了言情劇那番,婚房彩禮日常約會所有的物質環境自己都理應承擔。這是言情劇所帶來的的一個非常糟糕的設定,那時的自己忽然明白了那巨大壓力的由來,當年中旬,不斷脫發。深圳的房該如何解決,三十五歲之前的自己不敢想。
到了戀情中期,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無法滿足的物質需求,于是矛盾不斷,開始下意識的因為自己坦露的事情給自己貼上了标簽,我很容易家暴,我很容易如此這般那般。這也是這個劇集所帶來的,而至此,自己的要求無非就是不合适就離開吧,自己也清楚自己的情況,并沒有說過她如何如何。
進入後期,到底自己還是動情了,于是開始作出與原來自己設定的軌迹完全不同的道路。這件事對于自己也是好事,可惜也不過昙花一現。為此自己明白了所謂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而可惜的事情是,縱然如此,這件事從來由不得自己做主。
在戀情裡自己也明白了,原來男性所遭受的實際壓力遠大于女方,而這件事和自己的性别沒關系。從戀情的第三個月開始,自己就每天在愁着如何解決往後的穩定生活,這裡的穩定生活意味着車房彩禮,意味着自己要壓榨所有的個人時光去滿足這件事,這也是而今自己的表哥有了孩子之後的表現,也是自己的叔叔至今的表現,忽然我也明白了這也是父親喪失自我的開始。
以上還有關于母親的一些事情還未補充,這也和後來的觀點密不可分。我總會想為什麼她當年要離婚,為什麼父親會家暴,當自己和母親聊天了許多之後,自己所發現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内核就是,在她的世界,什麼事都會是父親的事,所有的現狀一方面是男方的問題,她也會反思,卻始終不會擺脫那些奇怪的情緒。我時常會因此想到許多人,在接受現而今教育的自己,始終以為男女平等,母親照顧家庭也十分的辛苦。
可後來的自己才察覺到,萬事萬物原來真有層次之分,母親始終以為照顧家庭是一種交易,一種習慣,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兒時的自己很難感受到深刻的愛,固然這一切和他們的婚姻方式有關。在後來的時光裡,自己留在家中,每每在父親醉酒後便是深夜長談,避免他的家暴行為。這些年過去了,父親也很少喝酒了,家暴的事情也消失了,代價是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況。
語言很碎片,因為昨夜并未好好睡,這也是時常消耗精力去面對家庭問題的後果。但而今的自己才明白,核心點其實在戀情裡的失望,對于自己不可能獲取的愛的失望,我的信念難以堅定,這才是這一切的主要原因。也是父母如此這般的原因,簡單的說一個人是壞人和好人的劇集,其實就是在把這些矛盾逐漸擴大。
總有人企圖去臉譜化問題,在自己看來臉譜化對于一些不企圖深入社會問題的劇集是節約成本的好方法,可若是讓自己在社會問題和利益獲取面前選擇,自己更關心社會問題。之所以不喜歡這個劇集的表現方式,就是因為臉譜化的壞人,抓住了女性的情緒,讓她們去更多的捕風捉影,給男性制造更多的問題。而實際上這些問題本不該存在,自己的人生是一個範例。
自己卻也遇到了好的例子,比如自己的叔叔,他的成功在自己看來多半得益于娶對了人。幺娘的好得益于從小家裡開着小賣部,從小便被實際的賦予了有關于社會責任的事情,于是她的所有話語裡,自己都能感受到那股接地氣的味道。所謂接地氣,就是她實際的明白柴米油鹽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并且真的可以理解關心這件事。叔叔也曾經有過接近家暴的例子,在自己看來,他所缺乏的愛是完全被幺娘填補了,以至于他們而今的事業越來越大。也是這四個長輩包括自己父親在内,而今剩下存活的最為有儀式感和幸福的一家。
其實傳統社會的觀念就是,男性負責理性部分的物質生活,女性負責感性部分的精神生活。這勢必造成了男性對女性的掠奪和壓迫,可受害者往往不僅僅是受害者,被剝奪的人們也會因為喪失社會責任而喪失社會能力,在壓迫的同時也會産生負面情緒。這件事一開始的問題是社會觀念,正統不認可男女平等,沒有給予女性崛起的社會條件。可而今的問題卻是,男女平等是正統,卻總有着消費主義利用從前的封建遺留,要麼過度美化男性,利用人性的不勞而獲,即言情劇。要麼就是過度的醜化男性,一如這部,利用人性的恐懼。其實這也算進步,或許以後的劇集裡,關于真相的追溯會更加的純粹,畢竟人會變,不斷的改變的口味會讓人們逐漸的需要深刻,需要真相。需要這些臉譜化背後的根本原因。
我們終将在男女觀念方面不斷趨近平等,隻是會有着許多的受害者。被大男子主義洗腦的男性和被消費主義洗腦的女性,湊在一起就是天造地設的家暴預備隊。愛可以感化很多事,但可惜愛是一種能力,并非人人都有,聖人和普通人一個核心區别就是,聖人是以覺悟的狀态做普通的事,普通人卻是以無明的狀态做普通的事。
隻是希望往後會有更多關于真相,而非利用恐懼,利用不勞而獲的欲望的劇集。畢竟誰也不喜歡看着事情重複重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