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這部電影,第一次點開這部電影還是去年的隆冬.但好在那天是一個大太陽的午後,我與小鼠窩在教室裡從下午看到傍晚,在太陽落下的時候,這部電影也落下了帷幕.

文常書總告誡着我們;楊德昌是台灣社會的手術刀.但是在第三次看完這部電影,我終于開始思考這個名号的由來.在楊德昌的電影裡,台灣的社會就像是手術台上的大體老師,而他這是那一把鋒利的手術刀,輕輕一劃,血水四濺,用冷峻的方式展現台灣社會的血肉,讓所有人都能窺見内裡的五髒六腑.

開篇就利用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字母開片,緊接着是小bir的登場,一位先鋒導演正在為轉型打算,于是開啟起了一場記者會.畫面中,小bir穿着輪滑鞋,一邊環形周遊在記者們的四周,一邊平靜地自然地暴力拆解自己的創作思想.但并沒有人在意他的創作理念,反而轉移話題到近期的抄襲醜聞.在這一片斷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在于小bir拆解"大同世界"這一觀點.這不由地讓我聯想到<去唱卡拉ok>裡狂人說的那句: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那這個世界就太無聊了。

電影中的立人這一角色的扮演者是我很喜歡的演員陳以文老師,影片中的立人,在電影的開片利一個小情節告訴觀衆,這是一個很會耍滑頭又好色的人。但是後來的轉變卻有點出乎意料。不知道為啥看了小明職場那條線的故事,我反而可以從立人這一角色更好`的get到導演表達的人情社會。

還有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角色在于姐夫,一個郁郁寡歡的文學家。一個在某一天幡然覺醒開始對曾經的自己和自己的文字感到厭惡的作家。姐夫的戲份一般是與qiqi捆綁的,電影裡的qiqi是一個完美的花瓶,外在的一切都是社會中最受欣賞的人,但唯獨少了一份獨特。當qiqi第一次因為稅務問題找到姐夫的時候,姐夫憤怒的說“我看到你就想起我之前那些小說,現在這些真正寫給你們的書反而沒有人要看,沒有人要出。”這本書是姐夫在蝸居的日子裡發掘的新世界的看法,一本關于孔子的,關于世界的書。後來qiqi也再次登門拜訪過,一次qiqi離去後姐姐來到了出租屋,而那一片斷裡,姐姐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姐夫在這蝸居的小世界裡,是看不到大世界的規則的,沒有大世界的世界觀,是不能被大世界的人所接受的。最精彩的就在于與一位山東出租車司機的對話,在那一片段裡,我總覺得是楊德昌借演員之口說出了自己的表達。這一段的演員近乎直視的鏡頭,打破第四堵牆,闡述了一段哲理的話題。

不得不承認,楊德昌的電影台詞總帶着哲學說教的意味,會讓人覺得上了一堂教育課,這樣的文學産物很多,也很多人處理不好,但是楊德昌做到了較好的平衡……這很難得,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