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那一千八百多位曆經苦難的死亡及幸存的英國戰俘,但這個題材卻隻能由中國人來做,也隻能從個人叙事(盟軍士兵們的個人、家族情感史)來切入,因為整個事件的發生-高潮-結束,以及在二戰的戰史記錄/人文追憶/文藝二創等種種叙事層面被完全、徹底的「沉沒」,這本就是國家宏大叙事的完全潰敗:
船沉是美國潛艇擊中的(當然也因為日本沒有在船上挂「内有戰俘」的旗幟,美國當是全員日本人的船給突突了),美國沒臉提這事兒;
英國當初沒守住香港,沒能保護自己的遠東士兵,無意提這事兒(僅做了基本戰後撫恤,沒有給家屬發布事件詳情的公告);
日本虐待戰俘,沉船後對戰俘不予營救反而機槍屠殺,日本不敢提這事兒;
發生在中國海域,但僅僅是普通漁民參與營救,與國民ZF無關更與party無關,中國(現任官方)也沒興趣提這事兒。
(用Mr方的話說,這片子辛辛苦苦做出來了,因為英美與中國的微妙關系,國際發行市場對本片是無人問津,連英國國内的發行商都毫無興趣,電影首映禮,大使們都僅以個人身份出席)
所以苦難沒有意義——如果這苦難無法被服務于宏大叙事,這些苦難壓根就不會被記錄,更不會被再現。
最後連幸存者本人,或許出于幸存者愧疚、或戰後應激創傷,大多都不願回憶、不想述說(據 Mr方 稱,連被中國漁民救援、并藏匿在石洞中逃過日軍抓捕,事後靠遊擊隊護送到重慶的三位堪稱傳奇的幸存士兵,回國後對戰友和家人都完全沒有提起過自己的經曆)。
進一步的,如果事件發生在公海,周邊沒有任何救援力量,盟軍俘虜全被淹死或殺死了呢?如果船上沒有俘虜,死的就全是日本士兵和平民水手呢?這件「巨大的蠢事」是否連個人層面的叙事意義都不存在(←如果連中國人都喪失圍觀調研的興趣)?——而僅僅化為美國潛艇射手得到的一個「恭賀你射中了一艘敵船」的生日賀卡?
那個生日賀卡,就是對幸存者之一那句「戰争是最卑鄙下流的玩意兒」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