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堪稱災難性開頭,開篇2集的時間都沒點明這部劇的核心,一會兒講第三代人工作上受了委屈想不開吞安眠藥,一會兒講富家小姐歸國被逼聯姻還債,包括尴尬的碼頭試槍路人卻毫無反應、冗長俗套的耀祖耍賴套路,簡直是為這個爛開頭雪上加霜。

總之,開頭幾集純散裝劇情,無核心、無重點、無推進、無波瀾,隻剩角色圍着生活瑣碎嘚啵嘚,無聊透頂。

先說标題起名廢。

這部劇與獻禮劇《胡同》的結構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三代人的經曆講述某個地方的時代變遷。《胡同》這個标題一目了然,讓觀衆一下子明白整個劇講得就是胡同裡三代人的故事。而本劇标題《足迹》有指向性嗎?所有時代的變遷,隻要是有人走過,皆可成為“足迹”。因此,這部劇的标題可以改成“xx路xx号(洋房地址)”,讓人一看就知道講得是這個地方的故事。

第一篇:林斯允&程敖

這段故事本身與洋房的關聯不大。

女主林斯允主打女性獨立,志在開婦産醫院,洋房雖然是女主家産,但她對這棟房子沒有執念,為了房子打官司主要是因為哥哥霸占遺産又胡亂揮霍。所以林宅最後是陰差陽錯地變成了婦産醫院,并非女主對家宅的留戀。

男主程敖才是第一段故事的核心,以收租、幫助、戀愛銜接女主線,在原生家庭身份上銜接父子線、兄弟線,又以律師的身份銜接官場線、立場線(紅色線),這是個複雜又完整的人設故事。

女主線是粗糙單調的,包辦婚姻在女主和小弋身上用了兩次,女主最終能建成醫院,不過就是根據男主的指點得到了更位高權重的人支持。而這段故事真正變得精彩,其實是從男主親共開始的。因立場相對、利益沖突而激化的兄弟阋牆、父子矛盾,到曾大倫沈奕群都為男主留一線生機,再到曾培德大義滅親,往事唏噓,亦是複雜人性的體現。

這部劇應該怎麼改?

第一篇離題的劣勢并非不可扭轉,畢竟是單元故事,可以有自己的小标題思想。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先把全劇核心立清晰、立明确的前提基礎上。

對這棟洋房執念深沉的人是誰?是易弋。

洋房是林家祖宅,是易弋出生長大的地方。姑姑是她成長中的引路人,從祖宅到醫院,她見證了姑姑自強不息的獨立女性事業心,也見證了她的愛情。而她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傷害,包辦婚姻替父還債,卻也遇見了愛情。

易弋對上海這座城市有眷念,而洋房則是這些時代故事濃縮的标志。與其說第一篇講得是“林斯允與程敖的故事”,不如說這一篇講得是“易弋眼裡的林斯允與程敖的故事”,這樣才能把這個與洋房不太相關的故事,同洋房核心緊密聯系到一起。

全劇開篇第三代劇情是很差的,為了人到醫院裡引出這個地方的故事,來了這麼一段吃安眠藥的狗血開頭,最後過渡隻扔下一句“給你講講我姑姑的故事”,讓觀衆猜這劇到底想說什麼。

其實開頭隻需這麼改:

老年易弋閑暇時總喜歡來醫院門口坐着。

孫女問:奶奶,你為什麼總來這裡?

奶奶答:這裡曾經是林宅,我的家,那些青澀、成長、眷念都源于這裡。第一個影響我人生的人,是我的姑姑,那一年,她剛留洋歸來......

(接林斯允登場。)

再回到三十年代故事本身,男主線上的群像塑造是相當成功的,其中最為精彩的是甯理扮演的曾老爺子的戲份。

老爺子是對程敖好,但這個“好”其實是有前提的。因為程敖這個人特别正,所以他不會威脅到曾大倫,反而會成為他的助力或托底。因此,這也是老爺子對程敖的某些做法彈性寬容的關鍵。

林斯允保大,動了老爺子的利益,所以一夕之間父子情直接被斬斷。包括老爺子的第一版遺囑是曾大倫全權繼承家産,可以看出養子終究是養子,該有的邊界感不會消失。

程敖與老爺子會和好,根本原因是曾大倫給六姨太下藥。一個兒子殺死了另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兇手兒子還在不争氣的路上愈行愈遠,所以這個時候老爺子才會妥協讓養子補位。其實但凡下藥與曾大倫無關,程敖與老爺子的父子情就沒有修複的機會了。

程敖的兩段兄弟情刻畫得也很好。

曾大倫這邊,再怎麼鬧翻也沒下死手,截藥品那次行動,行動前再次強調不能傷害程敖。其實曾大倫也賭對了,程敖自始至終都沒對他下死手,他最後死在了親爹的槍下。

沈奕群這邊,他對女主是有意思的,但還是兄弟妻不可欺。利用男主打壓曾大倫,出手狠厲,但到了臨門一腳男主用槍抵着自己腦袋要保曾大倫一命時,他還是放棄了計劃。這個角色最後的光芒,單獨找男主送2張船票勸男女主離開,又單獨找女主騙收一套重慶的房子,為男女主的平安雙管齊下保駕護航,最後卻被槍殺于當晚。這是個狠厲無情卻又有情有義的複雜形象。

第二篇:易弋&文樸

洋房的牽絆恢複了,女主找的格子間,從窗口就能看到洋房建築。

但這個篇章的選材太令人窒息,除了文部長就沒個正常人。誠然,這是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況,但電視劇拍出來是給觀衆看的,不是專門給觀衆添堵的,合理調配正邪平衡是編劇的任務。

【未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