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寫M1論文,成天對着一堆文字看得想吐,又被刺激到崩潰。翻想看列表,這部紀錄片标題一看就是能讓我逃離這個枯燥世界的。在被窩裡雲遊蒙古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治愈。
看拍冬季搬家到牧場,事無巨細,覺得苗頭不對,怎麼人類學味兒這麼濃呢?結果搜了關野就是日本人類學家,我服了。明明想逃出來,結果又回去了。
看到後面哭得撕心裂肺的,直接給我整哭喪現場了。實在是太沉重。現在想到那種感覺還會落淚。但有這麼一次契機哭出來,也算是酣暢淋漓地釋放了壓力。
尋找地道人類學民族志的觸感,繼續幹活。休息了這段時間,又打起精神寫論文了。這之後也知道了,想要高效推進論文,不能埋頭在書堆、對着白紙黑字,要多接觸世界。影像的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直觀的。
現在寫學振推進度就是主動休息,張弛有度,果然比M1論文那時候好了很多。卡住了就先不管,先去做别的事情,醞釀思緒,之後再來文思泉湧。箭内老師他們安排的寫論文節奏訓練還是很有幫助的。
看完普潔,幾天後去研究室,和喜歡的牧志學姐聊了這片子,她之前在日本駐蒙古大使館當過調查員。但她說是很早以前最開始就看了這部片,記憶模糊了。
她研究的是住。确實,拆蒙古包的步驟,讓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遊牧民族真的是可以帶着房子走的,從來沒想過住的地方還能拆卸組裝,我一直以為住處就是山洞橋洞那樣躲藏的。大開眼界,見識了完全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感覺到了自己的狹隘。
我猜想,我之所以在意這點,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到大有很多搬家經驗,每次搬家都很難受,被迫剝離一個熟悉的地方,去到一個新地方。雖然叫搬“家”,但其實搬的是人,是抽象的家庭,不是具體的“你家在哪”然後說個地址的那個房屋的家,或者“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家”=買房子還房貸。
我小時候搬家是給那個樓房的殼子留在那兒,人走掉。家具都可能不要了。鋼琴可能會一起帶着搬走,但樂器和家具之間的感情也有差距。不想修的麻煩老鋼琴也被我迅速舍棄了。現在在日本能用大三角鋼琴練習,還有天皇家屬寄贈給東大的。
現在想來,學姐對住感興趣,和她自己的生活經曆也有關系。刻骨銘心的實踐才是優秀研究的骨肉吧。但以往的故事和未來要做的田野調查還是不同,我要怎麼設計我的調查計劃?我要和什麼田野人群高濃度一起生活?
但我不需要預設我将會遇到什麼人、和什麼人相處。就像關野,他肯定沒有預言能力,保證他在人類遷徙大旅行中,一定會遇到像女兒一樣的普潔。或許剛開始有些勾勒和想象,但沒有定嚴格标準,或刻意索求。就像我問導師為什麼去加納村裡,他說那邊什麼都有,去了就知道了。
導師還說不要破壞人家的生活。我問他那如果比如我跟田野人說了什麼話,比如她本來不想離婚的,跟我聊完突然想離婚了怎麼辦?他說那是她自己的決定,這說明你有影響力,這個可以接受。
我當時聽這話還不是很理解,但看《普潔》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開始拒絕關野說“不要跟過來拍照”的小女孩,後來跟他說夢想是當老師,再後來說現在的夢想是到日本學習、當日語口譯員。這個夢想的轉變很明顯是受關野影響。
關野竟然如此輕易地扭動了她的理想,震驚之餘擔心有沒有倫理問題。果然看到很多評論都在說,他就不應該打擾人家的生活。但田野調查無論如何都會帶來田野人群生活的扭曲變形。
關野這片讓我覺得,這種扭曲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那些批評他幹擾人家生活的聲音反而顯得不理解當事人。這部民族志電影明明很真誠地呈現了普潔一家确實喜歡上關野了。如果要尊重當事人,當然就要尊重她們對關野的喜歡。
不僅是普潔仿佛視關野為失蹤或死亡多年的父親,普潔媽媽送馬寫信給關野、普潔外婆視關野為自己兒子,都是很溫暖的景象。就像因緣際會認的幹兒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關野也多次返回探望、送禮物,盡到了幹兒子的責任。他替普潔挑遊戲機的樣子,就像一個真心替女兒着想的父親。
最給我啟發的一幕,大概就是關野第二次訪問時,帶回來在日本出版了的大相簿,有普潔一家全家福,還有普潔自己拍的照片,甚至媽媽的遺照。最開始舉着冒犯的相機,侵入他們的生活,後來卻帶來了極其寶貴珍稀的回憶紀念,逝者音容宛在。連這部紀錄片都有着如此意義。
重要的不在個人是否幹擾了遊牧民族“平靜安甯”的生活,而是刺入他們看似遠離俗世、實則被卷入時代潮流,世界動态将他們的生活逼入絕境的情态。請你們丢掉世外桃源的幻想,直視民主化帶來的公立醫療貧乏、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世事變遷帶來的生計艱難,更不用說小普潔連上個學都如此費勁。
普潔的弟弟小時候有點像我弟弟,看着格外親切可愛。看到最後隻剩他一人時,倍覺難受。生命脆弱,但不是所有生活條件下的生命都如此脆弱,而是在千禧年之際,邊緣遊牧民族的生命脆弱。關野做的不過是為他們帶來快樂、活力與希望,為我們帶來無人知曉關心的世界一角。如果連這種“幹擾”都要被指指點點,那人都還活個什麼勁兒呢?
普潔拒絕的不是所有“幹擾”和“拍照”,而是不負責任、浮皮潦草的言行舉止,那些不給她們當人看,隻給她們當風景觀賞的遊客。那些批評關野進入普潔生活的人,又何嘗不是在給普潔放到自己的對立面,覺得不必幹涉、不必了解,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呢?這真的好嗎?别人有防備心,再正常不過了。可如果你是值得信任的,怕什麼呢?如果你自己先心虛了,那還何必接近人家呢?
地道民族志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自我認識的鑰匙
一直知道我挺喜歡這部電影,但一直對我到底喜歡它什麼沒概念。記得看了好幾遍,初中來日本遊學時也拿着小平闆下載了這部拿出來看,沒想到高中還寫進過作文裡。現在看起來很有成功學雞湯的味道。可以看出我一以貫之推崇的反思方法論,“好學近乎智”。 ...
死亡和生命的前提都是孤獨。然後呢?
第二集鬼若丸的故事很突兀,看着沒頭沒腦的,但已經預示了整部劇的主題。就像《星際牛仔》第一集的短劇就能講清楚斯派克的主線劇情一樣。比起《星際牛仔》,個人更喜歡這部,因為更恰到好處地融進了孤獨的母題,不單是處世之道。鬼若丸被全村人排擠, ...
好看
I'll trust you, love you.如果你願意告訴我,我會分擔;如果你不能說出,那就忘掉。我們所擁有的短暫時光裡,還有許多更美好的事情。"This above all: to thine own s ...
如果是我來拍這部紀錄片,我會怎麼拍?
沒看片之前我還在想,他關注這個問題挺好,評論們怎麼那麼義憤填膺。沒想到看完之後,我也加入了義憤填膺大軍,實在是做得太爛,浪費好題目。我覺得這片子爛的最大原因就是,這個記者沒有了解過整個日本的情況,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揪着一個性侵做 ...
科幻色彩的英雄主義悲劇
我很喜歡主題曲The Departure,我媽說像喪樂。的确,盡管結尾處傑洛姆留了夠用兩輩子的樣本,我還是覺得升天即死亡,在太空裡辭世才是最美的,文森也說自己上了太空就死而無憾了。文森每天學習鍛煉打工的時候,傑洛姆在輪椅上抽煙喝酒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