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長河中,有許多故事被時間的塵埃掩埋,它們或許并非宏大的戰争叙事,也并非改變世界的重大事件,但它們卻蘊含着人性的光輝與力量。電影《東極島》對裡斯本丸沉沒事件的發掘,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讓一段塵封的曆史重新被看見,也讓人們重新審視“被看見”的力量。

一、曆史事件的“被看見”:銘記與傳承的力量
東極島漁民救助裡斯本丸上英軍戰俘的故事,雖是真實發生于幾十年前的史實,但對于許多人來說卻是陌生的。這并非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被埋藏在了曆史的陰影之中。電影《東極島》讓這段曆史從塵封的檔案中走出,重新進入大衆的視野,它讓人們看到,戰争年代中國漁民的善良與勇敢,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人性的光輝。這種“被看見”,是對曆史的銘記,更是對後人的啟示。它提醒我們,曆史并非隻有那些被反複講述的大事件,那些看似塵封的往事,同樣承載着深刻的意義。

二、善舉的“被看見”:普通人的溫暖與力量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漁民們冒着生命危險,在日軍的槍口下拯救了英軍戰俘,他們的義舉并非出于利益的驅動,而是完全源于人性中的善良。這種純粹的善良,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最值得被歌頌的部分。電影《東極島》通過曲折的劇情、極緻的特效、優美的畫面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将漁民們的善舉展現得淋漓盡緻。它讓人們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中的善良依然可以閃耀出耀眼的光芒。這種“被看見”,是對善良的肯定,更是對人性的贊美。它讓人們相信,即使在絕境中,善良的力量依然可以對抗殘暴。

三、個體的“被看見”:人性的複雜與覺醒的力量
電影《東極島》的開頭,每個人物都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阿蕩的天真莽撞、阿赑的世故圓滑、阿花的心有不甘、吳老大的隐忍妥協、陳先生的打诨逃避、李保長的心存幻想……這些人物的缺點被看見,更襯托了他們後續的崛起與覺醒。電影裡,漁民們起先都帶着鬥笠,面目模糊,隐喻着他們放棄了反抗,每個人都在隐忍,但随着情節的推進,每個人都擡起了頭,一張張臉從鬥笠下露出來,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逐漸浮現,讓漁民們有了具體的形象,有了血肉、皮膚、骨骼、聲音和動作,他們不再是模糊的集體稱謂,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種“被看見”,是對曆史長河裡每個具體的小人物的尊重,更是對人性的尊重。

四、中國式叙事的“被看見”:打破刻闆印象的力量
中國式叙事需要被看見,因為它打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傳統叙事模式,展現了中國故事的獨特魅力。電影《東極島》以一種虛構的方式,重新诠釋了真實的曆史事件,讓非參戰人員的漁民成為積極的反抗主體,這種叙事方式,打破了傳統影視作品對民衆——戰争中的受害者的刻闆塑造,這種“被看見”,是對中國式叙事的肯定,更是對中國故事的更好诠釋,它用文化輸出的形式,讓全世界看到,反法西斯戰争中,中國故事并非隻有悲情,中國人民并非隻有犧牲和忍耐,還有勇氣和智慧、血性和力量。

五、電影《東極島》的“被看見”:引發思考與共鳴的力量
電影《東極島》的上映,引發了觀衆兩極分化的評價。一方面,其特效水平和演員表演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可;另一方面,其對曆史事件的改編以及叙事視角的選擇,也引發了激烈的讨論。這種讨論本身,就是一種“被看見”。它讓人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段被塵封的曆史,重新認識反法西斯戰争中中國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電影中,漁民們從最初的猶豫不決、極力忍耐到最終的勇敢反抗、施以援手,這種轉變讓觀衆感同身受。在觀影過程中,觀衆能與這些普通人産生共鳴,觀衆的情感得到了釋放,這種“被看見”,也是一種對既往曆史的重新認識和回應。

六、“被看見”的力量:看見與改變的開始
“被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我們看見善良,我們會贊同;當我們看見醜陋,我們會譴責;當我們看見罪惡,我們會批判。看見是接納和改變的第一步,它讓一個事件有了存在的意義。電影《東極島》讓我們看到了戰争和殺戮,也讓我們看到了善良和無畏,這些“被看見”的内容,讓我們對曆史、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們,隻有被看見,才能被銘記;隻有被銘記,才能被傳承;隻有被傳承,才能影響未來。

電影《東極島》讓我們看到了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曆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漁民的善良與勇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式叙事的獨特魅力,更讓我們看到了個體人性的複雜與覺醒。它用虛構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戰争受害者的叙事模式,讓中國漁民反抗日本侵略、無私救助盟軍的曆史重新“被看見”。這種“被看見”,既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人性的贊美,更是對未來的啟示。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依然可以閃耀,中國人的勇敢更值得被歌頌,而“被看見”,就是這種光輝得以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