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存亡之戰》聚焦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保家衛國出征朝鮮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華兒女“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鐵原阻擊戰是一場生死存亡之戰。為什麼這麼說?鐵原地區既是志願軍的後方補給基地,也是至關重要的戰略關鍵點:以美軍為代表的聯合國軍一旦拿下鐵原,機械化武裝的部隊将在鐵原地區具有摧枯拉朽的絕對性優勢。在這場持續12晝夜的戰争中,志願軍63軍以25000名戰士對抗超過50000人的聯合國軍。而我們的戰士以鐵血無畏的精神、搏命厮殺敵軍12晝夜,抵禦住了一波一波進攻,粉碎了美軍搶占鐵原、摧毀志願軍後方基地和交通樞紐的企圖,為穩定朝鮮戰争形勢作出了重大貢獻。
鐵原戰事如此壯烈,我不禁想問,在戰争的硝煙與焦土之外,我們還可以看些什麼?電影是藝術作品,是詩意的表達,即使戰争片,我也更希望在真實叙事之外,留一些浪漫和詩意。
我格外中意電影中浪漫的視覺表達,比如李想手中的那朵小花。
對比殘酷的戰争場景,一朵紅色小花是李想柔軟内心的符号化表達,它的輕柔、靈動、脆弱,與戰争的鐵甲鋼槍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冷酷的生離死别更加冷酷,讓柔軟的鐵漢柔情更加柔軟。
花的存在讓英雄形象鮮活起來,讓電影裡呈現的李想跳脫出刻闆的假大空“陷阱”,變得有血有肉。鮮花阻止不了戰争,但他小心翼翼地将小花夾在筆記本中珍藏,透過這一朵花,讓他對和平的向往、對新生活的期盼、對阖家團聚的期許具象化了。
電影裡展現的李想,回歸其本質亦是凡人,他的糖紙,他的花,他揮舞紅旗,他面對父親的孩子氣,這些豐滿的細節令他充滿了“煙火氣”。塑造人物時,人性和英雄性應該是統一的,生活的細節與細膩的情感都應被放置于時代背景之中,真實是藝術的全部,有細節有血肉的英雄形象,才有感染力,才能躍然于屏幕之上。
英雄亦是凡人,他們在戰場上舍身忘死、不畏艱難,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骨和靈魂。李想是虛構的人物,但曆史不是虛構的。《志願軍:存亡之戰》以人叙史,以小見大,将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和真摯動人的家國情懷彙聚一體,達成了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