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已更至34,期間想着再話《洛陽》,可總覺得時機未到,火候略欠,至今日,百裡弘毅直面仇人可手刃時,卻選擇放下,深深觸動了我。這裡的放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釋懷曠達,也不是立地成佛的慈悲,而是内心堅守的一份清明。這份清明似上弦之月,終會朗潤,直至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作為書粉,因着馬伯庸來追劇,多年浸淫,自是知曉親王格局宏闊,情節跌宕,人物往往多元立體。馬伯庸這個老狐禅鬼得很,對付馬小煩都詭計百出,對付讀者更是恣意妄為、痛下狠手。但《風起洛陽》,讓我看到馬君溫潤君子,赤子清明的一面。當日他講曾鞏,後人多以其忝列八大家,親王則以《越州趙公救災記》為例,從統計、規劃、物流、人力、調配、工赈、福利、災後防疫等角度分析,讓人知曉工科實幹家的魅力,會場上,坐在我身邊的北大才子深深折服。可能就在那時,就有一個人物形象撕開陰霾,從雲層破處而來,将罅隙裡的光灑落人間,以求清明——百裡弘毅。百裡弘毅,聰慧、勇毅、幹淨、執着,不怨不诽,不媚不屈。對待陰陽怪氣的下屬,打蛇七寸深中肯綮;對待飛鴻踏雪的蛛絲馬迹,即刻訪談查詢甚至掘墳。自始至終,一片清明,世人若皆如此,惠風和暢,天朗氣清。真得很感謝演繹者王一博,他近乎完美地诠釋了這個成長中的神都少年。不要跟我說,阿爺離世時,他表情的木讷。世家公子沉醉百工,受阿爺庇護,連成婚的理由都單純到讓阿爺高興,阿爺一直如山,怕二郎不能展顔便要請罪,背影在光影裡佝偻,突然你告訴他“阿爺死了”,人物自然是呆的,他或許覺得等天亮了,阿爺就會醒了,隻要院子門開着,阿爺就會下朝歸來……你讓他以頭搶地,涕泗滂沱?申非死了,王一博的演繹,簡直是讓人入迷的,房間裡的燈不亮了,自己枯坐在角落裡,眼淚默默地流,同樣沒有嚎啕,但眼神裡寫滿了悲哀,那個總是護着他的人,不在了。百裡弘毅飛身掐滅線頭之前,那是一段竭盡所能拼死拼活,這一次他切實感受到了死亡的氣息,但是他沒有想到申非死了。就這樣,一個陪他左右,噓寒問暖,甚至在青樓裡被非禮,就能張口求救的人,死了。他終于明白了,阿爺不會回來了,申非也不會,當百裡寬仁癫狂似誘惑、逼迫,王一博呈現出的痛徹心扉、恨意翻湧、強忍怒火,都在眼神和面部肌肉,甚至于擡頭的角度上很好地闡釋。我認為是一種美,一種破碎後又要堅持的美,難得的是,最後情緒表現後,他的眼神能恢複清明,一種孩童般的清明,一種屬于百裡弘毅的赤子不畏的清明。如果王一博一開始真的取悅衆生,在阿爺離世時大哭一場,那就不是百裡弘毅,那是百裡寬仁。感謝團隊共同創作,也有微瑕,但感謝有這麼好的百裡弘毅,讓光踏破雲層而來。 可惜,不能再打分了,但是我可以再評論,不是嗎?夜深了,睡去,願在夢裡也見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