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初八,微瀾發起的《撥浪鼓咚咚響》點映觀影完畢,筆者雖然購票了,但還是因故錯過影片,群裡旁觀大家的互動以及映後交流,等#撥浪鼓咚咚響定檔2月25日#上映,會去影院看。如給微瀾推薦影片的夥伴所講,“這是一部留守兒童題材的電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裡看到一些老師的影評,對這個電影的印象是“真實”,另一個是觀影會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們發起點映之前,大家比較一緻擔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動”,觀衆淪為旁觀者,不過同事們還是義無反顧地發起了點映,并在觀影前一周,密集的春節檔電影空隙邀請傳播,最終成功組團發起點映。
大象點映的工作人員反饋說,這是他們全國第一場和影片關注的兒童群體有關的主題放映,大家是出于對困境兒童本身而來觀影。
以下的記錄,分享一些映後微瀾圖書館夥伴們與導演連線的碰撞,電影背後的人和關懷。
一次鄉村學校的留宿引發的創作
電影的起意源于導演拍攝盲人題材的紀錄片《邊走邊唱》時,一次借宿在鄉村學校,拿着攝像機進學校的導演白志強,被校長誤認為是記者,校長主動分享了許多學校的故事。其中讓導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幾十年間的變化。志強導演用了蠻誇張來形容,早年間,八十年代,學校的學生有兩三千人,導演去探訪和後來拍攝電影的時候,2014年前後,學生隻有不到160個孩子,而這160個孩子當中,幾乎全部是留守兒童;但凡有條件,父母都将孩子帶到城裡一起;而在這不到160個孩子中間,有60多個孩子屬于是單親家庭,甚至孤兒。
随後的考察和家訪,讓人觸目驚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親,但身體殘障加上精神障礙,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又沒有人照顧,家裡是很難讓人想象的生活場景;還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親殘障,母親精神障礙;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礙者……
志強導演說,所以這些給人的撞擊非常大,他很難平複所有這些給自己的震動,“這件事情我必須做,我必須要把他們呈現出來”,當時很多朋友建議導演拍一個關于留守兒童的紀錄片,會很有意義。
但導演認為,“留守兒童是成長中的,他們有未來的生活,有未來的希望。”長大了面對這樣的過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會繼續帶來傷害,怕影響他們将來的生活,志強導演決定拍攝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
據說,他用了500多天來寫劇本;才從衆多孩子中選中“毛豆”,電影中白澤澤飾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間遇到的某個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個開卡車的,貸款買了拉煤的卡車,但一次卡車從懸崖上飛下去了。車也沒了,還要給人家還錢;爺爺就一直說爸爸在外面跑車拉煤,老人騙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學,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會來找你。這孩子就一直夢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煙花,看着煙花朵朵盛開;這是他的夢想。後來他等不到爸爸回來就跑出去找,隻不過他跑到鎮上的時候,就被村長拽回來了。這個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個主角苟仁,則是志強導演的發小,他本身的部分經曆也被寫入了劇本中。
關于真實,微瀾志願者看到了什麼

剛剛查了一下,清澗縣屬于陝西省榆林市。2020年2月27日,經陝西省政府同意,清澗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去年“鐵鍊女”事件爆發後,榆林地區也曾經被爆出“鐵籠”事件。看了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發生的大環境了。
電影裡每個人的形象都很鮮明,白明明、雇傭毛豆賣貨的攤販、那個在飯店門口乞讨的小女孩,每個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實。
真的很感謝導演,把這一切展現出來。導演說拍得粗糙,我覺得粗糙也是一種“真實”。
有個場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開車到城市,他羨慕的看着車窗外有一家人路過,爸爸讓兒子騎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發現,那位爸爸應該是白導客串的,很真實又戳淚點的細節。
奶奶很真實溫暖,雖然很短。
這個片子女性角色确實缺失
陝北農村的寫實很震撼
電影裡面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語言表達,我基本聽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裡短暫的生活過,村裡人說話和電影裡一模一樣,常用語,說話的腔調,甚至一些神态動作,還有孩子不幹淨的臉,苟仁的亂蓬蓬的頭發,胡子,在村裡到處可見,電影裡的奶奶的頭巾和村裡的奶奶們如出一轍。
毛豆,一個調皮搗蛋,單純的孩子,留守兒童,沒出過大山。和奶奶相依為命。是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
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錢,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數來數去也沒多少,交了房租,水電費,基本沒有了。基層勞動人民的代表。
其實,在故事裡,毛豆和苟仁相互溫暖,感受到了彼此的愛。

有夥伴提到,雖然這部電影還是會讓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個個體,而這裡的毛豆會讓人想到留守兒童群體。在問到作者在呈現時有哪些創作上的考量時,導演分享了很多被删減和沒有取用公開放映的很多毛豆與其他孩子相處的群像,這是遺憾。
而關于成年人苟仁,他個人的生活經曆,電影也剪輯掉了20分鐘背景,如果這20分鐘還在,可以幫助觀衆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當然,有被消失的鏡頭也一定有被強加的鏡頭和表達。
電影帶來了哪些真實的行動和影響
拍攝電影的兩年期間,志強導演和朋友們,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兒童幫扶團隊”,在陝北那片陸陸續續做了兩年的幫扶工作。起初就是幫扶點物,書包,新衣服,也會聯系贊助商給孩子們買棉衣,新鞋襪子和學習用品,後來發現物資很快就會消耗完,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情感上的關注和關愛。
另一個,志強導演也坦承,兩年的工作中與孩子們常有的交流,感覺孩子們對未來是沒有期望的,對未來生活沒有憧憬。
初中畢業了,趕緊要去打工掙錢。
掙錢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沒有生活的資源,沒有那麼多人幫他們,自食其力出來打工,我們知道他們的命運還是會重複。讀書對于他們來說是可能改變命運的一個方式。
後來大家改變幫扶的方式,會在活動中做一些座談會,把孩子們集中起來,做遊戲;把外頭考上大學的做企業做得好的老鄉們叫回來跟孩子們互動,講講自己創業的故事;就是希望他們對未來能有所憧憬,打開胸懷,抱有希望。
電影獲獎和被更多的人知曉後,毛豆的扮演者已經和影視公司簽約,後來參演了多部作品;志強導演認識的孩子裡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長和學業道路上資助他們。
“真正的從情感上,從心理上去幫助他們,乃至于和他們的這些父親一樣。”

“電影有笑有淚,不賣慘賣的是幸福。”
志強導演他相信,人與人之間,關愛彼此和對方,就會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裡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離鄉,有很多的不容易,更應該相互體諒。
“我始終覺得,多一份愛,就會少一分恨,隻有愛多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更加溫馨和美好。”導演說,“這也是我想通過這紀錄片來做到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社會意義。”在關于困境兒童的問題上,志強導演還計劃拍攝柏劍的劇情片。
《波浪鼓咚咚響》揭露出來的問題,在鄉村、在 鄉村的留守、以及殘障人群的婚育、單親和孤兒,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和破碎,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以及更多的人關注和努力,才有機會看見困境和改善處境。
而我們,新公民計劃和微瀾的所有夥伴,也會一直關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并且在行動的路上實踐和探索,如夥伴們所說:
“夥伴們都感覺意猶未盡,走出影院還在熱烈地讨論。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過志強導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關注!
希望我們服務的流動兒童,能和爸爸媽媽一直在一起!”

觀影提醒:因為電影大部分時候是方言,基本靠識字幕觀影,孩子太小,無法看字幕,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