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萬衆矚目中圓滿落幕。這場彙聚全球電影佳作、光影交織的盛宴裡,影片《納維》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内涵脫穎而出,榮獲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評委會特别榮譽。

與此同時,抛開書本的記者奔赴北京,親身沉浸于這場電影藝術的盛宴,近距離感受其無限魅力。

...

評委會特别榮譽《納維》

作者/排版:趙蘇雯

責編:劉小黛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展映單元中,入圍“天壇獎”的影片《納維》備受矚目。這部佳作不僅在電影節上斬獲殊榮,更是已被選送奧斯卡,無疑是對其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

4月22日,《納維》在英皇電影院舉行了首映禮。導演托比亞斯·施穆茨勒與制片人莉迪亞·雷恩施親臨映後現場,與觀衆展開了一場深入的交流。影片聚焦肯尼亞嚴峻的童婚問題,講述了一位少女被迫出嫁的故事。

...

制片人莉迪亞·雷恩施分享

《納維》圍繞肯尼亞鄉村女孩納維的自我成長與勇敢抗争展開。影片中,女孩納維如一顆閃耀的明珠,成績優異,在考試中一舉奪得全縣第一的佳績。她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渴望前往首都内羅畢繼續深造,為此,她試圖打動父親。然而,父親埃裡卻固執己見,不為女兒的夢想所動,一心打算将她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沙德拉克,隻為換取大量牲畜,以維持家庭的生活。

納維對這突如其來的包辦婚姻安排充滿了抗拒,她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并不願被這無情的命運擺布。納維的母親雖深知女兒在學習上天賦異禀,卻無力違抗丈夫的意志,在傳統觀念與家庭權威的雙重壓迫下,納維還是被推向了這場殘酷的包辦婚姻。

...

肯尼亞貧民窟中的女性 圖源:網絡

在肯尼亞,父權制文化将婚姻異化為一場冰冷的商品交易。馬賽部落的新娘彩禮需8 - 10頭牛,盧希亞族議親時則需精确計算玉米和蜂蜜的數量。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肯尼亞已婚女性中僅有38%擁有銀行賬戶,這種嚴重的經濟依附性,使得離婚對于她們而言,成為了一種難以承受的奢侈。

納維的哥哥是全家唯一支持她逃跑的人。在哥哥的幫助下,納維逃離了這場噩夢般的婚姻。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本以為她會徹底擺脫家庭的束縛,前往南方完成學業,開啟全新的人生篇章。然而,臨近影片結尾,納維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她選擇回到那個曾經束縛她的家庭。

在影片的結尾,納維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後來者通向希望的道路。在肯尼亞無數和納維一樣的女孩,盡管各自遭遇着命運的不公與不幸,但她們依然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後來者通向希望的道路。她們的故事,為每一個渴望逃離枷鎖的女孩,搭建起了一座座夢想的橋梁,讓希望的光芒得以延續。

...

《納維》映後合照

或許,在現實的重重困境面前,這部影片所傳遞的力量仍顯微弱。但正如那微弱卻堅定的星光,它能在黑暗中彙聚成璀璨的星河,讓這股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它激勵着每一個人,關注肯尼亞女性的命運,為打破童婚的枷鎖、為女性的自由與平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