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試圖為觀衆揭開女作家的情感密碼,結果卻幾乎将她本人,簡化成了她筆下任何一個愛情故事的女主角。

作為傳記片,它嚴重失衡了。電影幾乎動用了所有鏡頭語言,來描繪簡與湯姆·勒弗羅伊那場如疾風驟雨般的初戀。從初見的劍拔弩張,到舞會的暧昧試探,再到林間的激情擁吻……導演不遺餘力地讓我們相信,這就是簡·奧斯汀一生中唯一且最重要的戲劇。而她寫作的戲份寥寥無幾!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愛癡狂、因愛成長的“少女簡”,而不是一個“作家簡”。電影似乎預設了一個簡單的邏輯:一場痛徹心扉的私奔未果,就是《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終成眷屬的全部靈感來源;一次愛情的幻滅,就足以鍛造出她筆下那洞悉世情、諷刺幽默的筆鋒。這無疑是将複雜的創作動機過度簡單化了。

我想,這或許源于一種叙事上的偷懶與商業上的穩妥。一個偉大作家的思想成長、她與文字的搏鬥、她在孤獨中構建世界的曆程,是内省的、緩慢的,因而也是難以影像化的。

而一段充滿阻礙、最終犧牲的浪漫愛情,擁有所有經典戲劇所需的元素:沖突、激情、眼淚與遺憾。它更容易被觀衆理解和消費。

于是,曆史上的簡·奧斯汀,那個以智慧和獨立性流傳後世的女人,在銀幕上被“降維”處理,成了一個全程在戀愛的無知少女。這是對她生平的一種誤讀,甚至是一種矮化。

盡管叙事一團糟,但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麥卡沃伊的表演,确實在幾個瞬間點亮了角色。我至今記得一個場景:私奔途中,簡無意中看到湯姆貼身攜帶的家信,得知他整個家族都指望着他的零用錢過活。那一刻,她臉上的光芒從幸福的憧憬,到震驚,再到一種沉痛的決絕,轉變隻在瞬息之間。她沒有哭天搶地,而是異常平靜地說:“如果我們的愛會毀滅你的家庭,它也會毀滅它本身。”這一刻,簡不是無知少女,她完成了一次巨大的、痛苦的“思辨”。 她預見了浪漫在柴米油鹽的窘迫中消磨殆盡的未來。她選擇了主動放手。這個決定,比她沖動地跟随湯姆跳上馬車的那一刻,更接近我們心目中那個能寫出《理智與情感》的簡·奧斯汀。可惜的是,這樣的高光時刻,在電影裡太稀缺了。

電影的結尾,多年後重逢,他已功成名就,身邊坐着以簡命名的女兒;她已是名聲顯赫的作家,在朗誦會上與他遙遙相望。 這個處理是煽情的,也是狡猾的。電影試圖用這一幕的滄桑感,來為整個愛情故事蓋章定論,仿佛在說:“看,這段情殇成就了她和她所有的作品。”這很動人,但也再次巧妙地避開了去展現她是如何被閱讀、思考和不懈的寫作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