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我們相遇。

九年前我們再次相遇。

九年後我們有了家庭和兩個女兒。

于是在如同十八年前、九年前那樣随意漫步,恣意聊天的一個午後,在希臘的河邊,看着夕陽慢慢落下,在朋友準備的豪華酒店裡,在意亂情迷的前戲中,争吵爆發了——一切戛然而止。上一秒還享受着肌膚之親颠鸾倒鳳的兩人,下一秒卻已經再也無法相互忍受。在被粗暴打斷的性愛中,兩個身體赤裸的人彼此指責——這一幕是極具沖擊性的。自進化以來,人類便開始對赤身裸體感到羞恥,一絲不挂變成了非常隐私的事。但在相伴多年的中年夫妻眼中,一切都不再是秘密,甚至不再是吸引。于是哪怕是赤裸,也無法阻止他們的争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他們反而是最赤誠的。沒有遮擋,也沒有秘密。随着争吵的升級,兩人開始不約而同的穿衣服。就像在給自己産生防禦一樣,從毫無保留到互相對立,短短幾句話而已。

從愛情的浪漫初遇到迷茫懷疑到婚姻家庭,愛在三部曲用十八年完成了愛情的全過程闡述。再浪漫的愛情也終将褪色,十八年後我們依舊談論哲學、談論社會、談論兩性、談論人生,隻不過我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然是幸福透頂的。但對中年夫妻來說,幸福是浸泡在争吵中的。愛在三部曲用十八年時間,描繪出一幅浪漫到要死掉的愛情,給予男女主最不可能的愛情障礙,并讓他們跨過障礙——midnight開篇看到旅行車、雙胞胎女兒、聊天的主角倆,我們笑得有多開心,在後半段就有多沉默——因為這部電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不願面對的可怕真相:哪怕人與人的愛情多麼浪漫,浪漫如愛在三部曲,也依舊逃不脫婚姻中無休止的撕扯與折磨。還未解體的家庭形态與日漸突出的個人認同割裂着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都要在婚姻中作出犧牲呢?像是在獻祭自己的生活一樣。

但有趣的是,愛在三部曲,男女主每次單段交流的信息密度,實際上超過無數情侶的數年戀愛——或者說應該是無聊的生活曆程提問機器。那真的能稱之為愛嗎?公式化的節日,公式化的送禮物,甚至連争吵都是公式化的——好像大家都在這個節日送禮物,哪怕男女雙方都不知道送什麼且都覺得對方送的禮物沒什麼用;好像大家都要為這件事情争吵,那我們也為這件事情感到生氣好了…… 無數不懂戀愛模樣的男男女女們,模仿着某個運行着的标準去戀愛,可到底是誰給你們的任務讓你們去戀愛的呢? 為了性、為了父母的命令、為了婚姻生育、為了社會要求——為了一個大他者在戀愛,但無論如何也不是為了自己在愛。

或者換句話說,市面上所理解的戀愛壓根就不是真正的愛,隻是一種商業的理性權衡。所以我很讨厭“情緒價值”這個詞語。“情緒價值”實際上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任何關系金錢化的象征,它驅使着人們用絕對理性的視角去評價一切親密關系:将你的愛化作一種能夠物質化等量權衡的價值,你要用這種你所被标定的賣價來售賣自己以期獲得“愛情”。我們連坦然交流都做不到,連思維碰撞都沒有,連對方的底層人格都不願接觸,卻妄圖越過這些直接擁抱愛情——還要加上一句“在戀愛中要隐藏自己”。那麼又回到那個問題:都這樣了,你究竟為何要去戀這段愛呢?差異觀點的共存和根本就避免沖突是完完全全兩碼事。

哪怕midnight中他們在争吵咒罵,但他們是真誠的。我讨厭虛僞,所謂虛僞隻是那些遭受封建禮教道德規訓的衛道士們拉人下水的布道罷了。

但就是這樣邊走邊聊,情節一張紙就可以寫完的愛在三部曲,像電影論文一樣,深刻影響着我們的愛情觀。愛是個什麼東西?搞不懂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