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ur (2012)是由奧地利導演Michael Haneke撰寫和拍攝的法語電影,為他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繼The White Ribbon之後第二座金棕榈獎。
Haneke的電影有很強的哲學性,着重反思不穩定的人性,聚焦在人性真實的存在狀态,涵蓋了弑親、屠殺、規訓等一系列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主題。
Amour的意思是愛。但是這部電影卻講述了光靠愛解決不了的老年人的生活困境—阿茲海默。電影中由法國國寶級女演員Emmanuella Riva 飾演的Anne 是一位患有阿茲海默且病情不斷加重的鋼琴女教師。患病後,她掙紮在保持優雅從容和生活無法自理之間--衣冠不整,大小便失禁,記不起最令她驕傲的往事,她失去了不僅僅是過往生活養成的習慣和累積的記憶,而是定義她本質的一切經驗。 她的整個生活都陷入令人絕望的恥辱和自我懷疑之中。
她的兒女愛她,但是他們奔波在維持自己中産家庭體面的工作之中。她自己的家庭富足但并非大富大貴,可以負擔護工和幫傭,但是無法支付貴族式貼心的保姆服務。她要忍受護工的笨手笨腳,甚至是虐待。她的女兒(于佩爾飾演)提出将母親送進養老院,遭到了父親的斷然拒絕。
于是唯一留在她身邊的隻有她的丈夫Georges(Jean-Louis Trintignant)可是他也風燭殘年,有心無力。更殘忍的是,他越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她,她的不堪和手足無措就越是暴露在他面前。她再也不是他曾經的愛人,或者她再也不能夠确定, 她身上是否保留着他們相愛的原因。這種恥辱和自厭讓她憤怒和喜怒無常。她用折磨對方來掩飾自己的惶恐。她想自殺,她哀求Georges為她保留最後的尊嚴。
最後Georges終于理解了她的心情,坐在妻子床邊,同她講他童年的故事。故事的最後,他拿起枕頭捂在她的臉上。
在電影的結尾,我們看到Georges拿着一束鮮花回家,耐心地清洗修剪花朵之後,從妻子的衣櫃裡拿出一條長裙,然後坐下寫了一封長信。信中他提到有一隻飛進鴿子飛進了他們家,不過他現在已經放走它了。 在幻覺中他好像看見了原來的Anne在廚房安靜地清洗餐盤。他靜靜地看着她,向往常一樣準備出門。Anne叫住他,提醒他穿上外套,他聽話地穿好,推門離開。
我們不知道這個老人最後去了哪裡,是否吃飽穿暖,是否還記得回家的路,是否消失在街頭常見的尋人啟事之中。
愛是什麼?Haneke告訴我們是直視生活的殘忍,是不自欺欺人(比如在母親經曆護工虐待之後仍然選擇将其送入養老院),是誠實地面對良心,是在兩難的困境中負責任地做出選擇。
所以愛讓人甘願背負罪名,走出天真,正視我們所幻想的崇高人性的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