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覺得不再是原著的菲利普馬洛,但轉念一想也許也不盡然。電影版的馬洛興許在夜晚依然會進行諸如“一個不比其他城市更糟糕的城市,一個富裕、繁榮、充滿自尊的城市,一個失落、挫敗、充滿空虛的城市”的過度思考,但白天時候不妨礙他當一個brat。
嬉皮士瑜伽女孩和看守所獄友,我無所謂,事實上我可能還有點喜歡這種style;詭異的私人醫院醫生和護士,nah… super weird,但我也無所謂;警察局的大小條子,tough guy,我尚能調侃斡旋,也無所謂;而這些人?性無能又被當衆扇耳光後投海自盡的作家,因自己第二性征發育遲緩把自己的幫派辦成兄弟會的黑幫老大,我不是心理醫生,口頭禅是“I'm okay with that”對他們也改口成“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
然而菲利普馬洛,你真的沒見過這樣的人嗎?其實你再清楚不過,這些都是雄競失敗的男性,他們的一切乖張怪異都來自于這個影片的“狗”的意象——雄性社會體系價值标準下的低弱競争力。簡而言之,他們覺得自己不夠男人。所以作家被自家的狗厭惡,被醫生當衆掌掴不敢還手但又深以為因此丢臉至極;所以黑幫老大氣在男主上卻隻敢打自己的女伴來發洩。而片中的“狗”是什麼樣的呢?電影給的直接诠釋是:當街騎胯交媾,對應着三個特點:毫無羞恥感的自負、等級制度和支配欲、無時無刻的性沖動。而我們的馬洛也是一個被作家的狗厭惡的人,因為他完全不玩這一套遊戲,他不遵從這些頑固不化的雄性法則,他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少男性氣概,因為他不在乎。兄弟會開始全體蛻衣隻有他不脫像在看一場鬧劇,被警察強制執行就乖乖認慫,被幫派打完全不裝硬漢,嘗試救援落海者但也知道不需要強逞英雄救不到就退。作為淩晨三點出門買貓糧的無孩愛貓男和私家偵探,絕對不會和家庭不和睦的女客戶調情,隻同意給鄰居裸奔女孩順路買蛋糕粉,最重要的是不接離婚案件。但這樣過起來真的很爽,雖然被黑幫小弟稱為loser,但黑幫小弟在偷窺瑜伽女孩得知其職業是賣手工香皂還妄圖銳評“以前的人都做正經工作”時,你知道他缺失自慚形穢的意識。
但是!看似圓頭滑腦的馬洛對那些處起來合拍的人認真又在乎,在乎到一杯酒暴露出雖然披着私家偵探的皮但其實也隻是普通人,甚至還有點固執偏袒朋友的孩子氣。可惜看走眼了,而且是連續兩次看走眼了,我知道這種人心底裡堅信自己是不會看走眼的,但事實既定,馬洛讓這場漫長的告别終末變得很快意,這确實很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