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的流水賬式底層生活洞察,相當冗長的2小時裡近乎可以說以一種難以磨滅的方法給所有觀衆留下了窮困生活的深刻印象,這也就是流水賬的魅力,多數劇情都隻是為了豐富其生活的内容而存在,實際戲劇性隻在後半段展開。室内造景已經窮酸到和其表現主體完全相融,表演的樂曲實在難以讓人提起興趣,甚至有些許聒噪。當然立意是十分好的,我看完确實悠然忘不了那痛苦生活的滋味兒,隻是這高潮戲劇烈度甚至低于黑澤明全部作品的前提下再擁有這樣的叙事形式是十分令人費解的。《讓納迪爾曼》擁有更為極端的手法,但其起碼在結尾的戲劇性徹徹底底颠覆了整個三個小時。
2024.2.23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27
回憶,是因為梅卡斯與早期影像之間那種敏銳的觸感——剪輯、曝光、人物——那是通向他“詩影”(poesis)的鑰匙,是使這些影像鮮活、并賦予其靈魂的源泉。如果說《日記、素描與筆記》(1968)是梅卡斯“攝影筆”(caméra-stylo ...
2025.5.23
在天才導演溝口健二去世前三年、《雨月物語》(1953)之後一部拍攝,但同年上映的《藝伎》(1953),若将其置于溝口此一時期的創作脈絡中來看,是一部頗為詭異的作品。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帶有溝口風格卻顯得靜滞的電影,其中他标志性的長鏡頭 ...
2025.5.23
在鋪天蓋地地評論界給畢贛冠以塔可夫斯基似的影像的時候,這讓我些許有了很大的詫異,畢竟塔可夫斯基的影像是那麼的私人而又親密,更準确地說隻能複刻不能模仿。最後的整體觀感也是這樣,除了在極少關鍵瞬間,如水滴在桌面蔓延對飲《鏡子》裡窗戶上水 ...
2025.5.21
一些西方評論家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日本版的《包法利夫人》,但兩者僅在自殺這一細節上有所呼應。另一方面,我們更應将其視為在更廣闊、更根本的文化語境下的産物——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占領,以及《羅生門》(1950)去年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這些事 ...
2025.5.17
我總是喜歡把這部影片與勞倫斯·奧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較。作為讓·科克托的首部長片,他将其他藝術形式(如詩歌、裝置藝術)中的沉重感剝離,提煉出其精華,注入到《美女與野獸》(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場景幾乎完全沉入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