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師級的華語導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李安、張藝謀、王家衛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師。
然而,還有一個特立獨行的名字鮮少被提及,但他卻是一位值得被銘記的導演。
有人曾評價:如果影視圈有魯迅,那麼他就是。
今天就來聊聊他——
楊德昌

很多觀衆對楊德昌這個名字也許不熟悉,但你應該有看過或聽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這兩部電影。
這兩部電影也正是楊德昌留給華語電影,難以超越的雙子塔。
前者獲得第44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後者被BBC評選為21世紀全球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之一,整個華語電影世界隻有四部電影入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張震的第一部電影,讓14歲的他步入影壇。
正是經過了《牯嶺街》的試煉,張震才成為了一名專業演員,并在之後出演了王家衛、李安、侯孝賢、吳宇森等導演的作品。
張震說,楊德昌就是他的典範,他所追求的就是成為他那個樣子。

胡因夢和張艾嘉,更是把年輕時最美的銀幕倩影,留在了楊德昌的電影中。


第一次見到楊德昌的人,多半會對他那頂标志性的紅色棒球帽,和185的大高個印象深刻。
留美多年的他身上,有着華人少有的随性和不羁。
可一進入電影拍攝,他就會變成一個苛刻的暴脾氣導演。
但也正是因為他對待電影認真嚴謹的态度,才有了後來那些經典作品。

楊德昌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拍攝現場
所以,楊德昌也是業内人士公認的最愛罵人的導演。
平時總是笑眯眯的楊德昌,進入工作狀态就變成一頭獅子。

張震及很多與他合作過的人都坦言:楊德昌工作時非常嚴厲。
片場幾乎每個人都被他罵過。
就連吳念真導演的兒子都說:“我覺得楊伯伯隻喜歡電影,不喜歡人”。




隻要楊德昌在,劇組沒有一個人敢坐着,不然肯定被罵。
有時動作慢了也會被罵,偶爾甚至會毫無理由地爆發。

楊德昌身上有太多争議性的标簽——
他是一個工科碩士畢業的文人導演,他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他拿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他也是著名歌手蔡琴的前夫。

當年娛樂媒體最熱衷報道的,就是他與蔡琴的“十年無性婚姻”。
1984年,楊德昌為電影《青梅竹馬》尋找女主角時與蔡琴邂逅。

1985年5月,二人結婚。
但婚後,楊德昌提出要與蔡琴保持“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
于是,二人在十年婚姻生活中始終相敬如賓,睡覺也是分房而眠。
在楊德昌的電影中,經常能看到蔡琴的影子。
除了客串電影角色、擔任電影美工、更可以在電影片尾曲聽到蔡琴的歌聲。

然而,這段維持十年的柏拉圖式婚姻還是以失敗告終。
之後,楊德昌與鋼琴家彭铠立結婚生子。
這本是非常私人的感情糾葛,卻成為楊德昌飽受争議的原因。
而蔡琴前夫這個标簽,仍将長時間伴随着他的名字。

這樣一個我行我素、脾氣暴躁的楊德昌,卻被張震視為偶像、被蔡琴評價為天才。
他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楊德昌是一位很特别的導演,他的影片全部是自編自導。
每一部都精益求精,所以産量不高。
他25年的導演生涯隻有7部長片和一部短片,但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很多人稱他為:“現代社會的手術刀”。
他如刀鋒般劃開社會精英的遮羞布,用犀利的目光注視都市生活的虛僞、
這讓他的電影,比同時期其他導演更具批判性。

楊德昌用冷峻的鏡頭凝視這個世界,将光鮮都市生活下的私欲和爾虞我詐,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為了财色、地位,人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沒有感情。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就等着别人來告訴他們。
可以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被洗腦般的社會化過程。

楊德昌可能是用電影描述現代都市最毒舌的一個人。
他的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情和社會的倒退。
他曾說:“我覺得知識分子本來就應該批判社會,就是要對社會有見解。若你隻說好話,不說難聽話,不會讓我感到你有思想。”

1947年11月6日,楊德昌生于上海。
父親在國統區的中央印刷廠工作,母親就職于中央信托局。
次年全家赴台,然而童年在台灣長大的楊德昌并不愉快。
他的電影中,經常出現諷刺校園壓抑生活的情節。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0歲的楊德昌迷上了手冢治蟲的漫畫,自己也試着創作漫畫。

對漫畫的熱愛一直伴随着他,後來每每在拍電影之前,他都會将腦海中的角色形象用漫畫表現出來。

1965年,18歲的楊德昌本想學習建築。
但最終還是迫于家庭的壓力,選擇了台灣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并在畢業之後赴美攻讀計算機碩士,于1974年取得學位。
而在美國生活的這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對電影藝術的喜愛,于是申請了USC(南加州大學)電影系。

1981年,決定投身電影事業的楊德昌回到台灣。
30歲的他以編劇,制片助理和演員的三重身份參與了餘為彥指導的《1905年的冬天》。
随後加入張艾嘉《十一個女人》的拍攝計劃,并在翌年執導《光陰的故事》其中一部《指望》。

1983年,楊德昌執導了由張艾嘉、胡因夢、顔鳳嬌合作主演的劇情片《海灘的一天》 。
這是楊德昌正式執導的首部電影 。
他憑該片獲得第2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1985年,執導由侯孝賢、蔡琴、吳念真合作主演的劇情片《青梅竹馬》 。
電影獲得了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家協會獎。

1986年,由缪骞人、李立群、金士傑合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恐怖分子》,獲得第4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楊德昌也憑借該片獲得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

1991年,楊德昌創作了其電影生涯的代表作之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由張國柱、張震、楊靜怡主演,該片獲得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1994年,由陳湘琪、金士傑、王柏森主演的劇情片《獨立時代》 ,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榈獎提名。

1996年,楊德昌執導電影《麻将》,由張震、唐從聖、柯宇綸合作主演,該片入圍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2000年,被譽為楊德昌最好的電影《一一》誕生。
這部電影令楊德昌獲得無數贊譽——
第2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提名 、第13屆歐洲電影獎環球銀幕獎提名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提名,他還憑借該片獲得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
該片還被英國電影雜志評選為“十年30部電影”之一 、被《藝術電影》評選為“影史百部偉大作品”之一 。

楊德昌常跟朋友說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好的事情,跟壞的事情常常是一起發生的。”
在他拿到戛納最佳導演後不久,他就查出得了癌症。

在癌症确診後的那幾年,楊德昌開始挑戰動畫《追風》。
但動畫與電影畢竟不同,他必須從頭學起。
他堅持做的一鏡到底,甚至被吉蔔力工作室的人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但最終他還是做出了9分鐘的《追風》片段,并在豆瓣上獲得了8.5的高分。

為了這部動畫,那幾年他頻繁往來于洛杉矶和上海,在病床上仍堅持與人探讨電影大綱。
直至臨終前三天,陷入昏迷才肯放下畫筆。
隻可惜後來由于投資方等原因,《追風》被迫暫停。

2007年6月29日下午,楊德昌因結腸癌在美國洛杉矶的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
相比于影史上其他功成名就的導演,楊德昌20多年的藝術生涯着實太短。
我們不禁惋惜,如果他仍在世,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好電影。

有句話這樣評價楊德昌——
“時代慢慢追上了楊導。他是一個預言家,拍了十年後二十年後大家看更有意義的電影。他有他的先見之明。”
很多當下被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早在幾十年前就出現在楊德昌的電影中。
這是一種近乎直覺般的超前意識。

所以楊德昌的電影總是金句頻出,電影角色不經意脫口而出的話語,往往暗藏着人生哲理。


今天的人們,仍可以輕易從楊德昌的電影中找到共鳴。
北上廣深與昔日的台北有着太多相似之處,掙紮于都市中的個體命運面臨的困境,今時與往日并無不同。

楊德昌鏡頭下的衆生相,為了各自不同的欲望奔波勞苦。
總是努力想要握緊什麼,最終往往什麼都抓不住。

我相信很多年以後,楊德昌的電影依然會有觀衆,仍然會有年輕人被他的誠實和倔強打動。
正如蔡琴在楊德昌逝世後所言——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