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産紀錄片确實開挂了,具有國際水準的好作品不斷湧現。
題材也五花八門,甚至一些看似冷門的主題同樣能出精品,比如一口氣拍了3季的《但是還有書籍》。
在看書的人越來越少的當下,一部關于書的紀錄片能被超過十萬人觀看,且三季都獲得9分+的高分,實在出乎預料。

去年,《但是還有書籍》的原班團隊又拍了一部提升審美必看的寶藏紀錄片《向設計提問》。
《向設計提問》将設計從高高在上的“藝術殿堂”拉回到普通人的日常。提醒我們,我們所使用的每一件物品、所居住的每一處空間,都凝聚着設計的思考。
從一盞燈的明暗到一個字體的弧度,從公共廁所的布局到卡車的多功能改造,設計無處不在,且與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在這部紀錄片中,觀衆會了解到中國的動畫設計之美、算法藝術的神奇、城市道路規劃和指示牌背後的巧思,以及字體設計龐大耗時的發展曆程……
影片用輕松幽默的方式,重新喚起了我們普通人對身邊事物的好奇與追問,原來人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
如此幹貨滿滿又有誠意的寶藏紀錄片不該被埋沒,今天就來聊聊它。
向設計提問
導演: 葉深 / 洪嘉寶 / 丁祥 / 王悅陽 / 鄭蘇杭
主演: 蕾蕾 / 林子 / 宋光興 / 王明 / 李建光
首播: 2024-05-21(中國大陸)
集數: 6
單集片長: 40分鐘

《向設計提問》全片共6集,唯一的遺憾就是太短,因為每集都很精彩,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最難得的是,這部紀錄片不僅趣味十足還特别漲知識,全片都是幹貨。
内容涵蓋了大部分設計領域:從建築、家居、餐車、字體、燈光、動畫、廣告、編程、社區、廁所設計、導視到城市道路規劃等。
無論是設計從業者還是設計愛好者,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紀錄片一開場就很接地氣地走上了街頭,尋找普通老百姓的“野生設計”。
這些設計可能看似粗糙、不循常規,卻充滿了巧思與強大的實用性。
導演沒有以居高臨下的視角去評判,而是平等地記錄這些創造,讓人感受到設計并非設計師的專利,而是源于人類解決問題的本能。

民間設計師宋老師,是一位鐘表傘架修理師傅,過硬的設計能力獲得了設計師的肯定。
宋老師擅長把無用的東西變成有用的東西。

他為接送兩個孫女定制設計的自行車,被設計師收錄在了設計展覽中。

為了讓小孫女坐得更舒适,宋老師在自行車的前後都專門設計了座椅。
後面的座椅甚至用了廢掉的皮和木闆釘在一起,做成軟包的“沙發凳”。
細節反映出對小孫女的關愛。

自行車筐裡專門為保溫杯和飯盒,設計定制了尺寸合适的卡槽,有效防止騎行途中潑灑。

中國人的民間智慧一次次令人驚歎,尤其體現在“吃席”這塊。
在我國北方地區,特别是内蒙古包頭等地出現了很多“流動宴會車”,俗稱“卡宴”,就是為了農村人提升吃席體驗設計的。

“卡宴”的設計者并不是專業設計師出身,而是民間企業家和焊工。
然而,在創造出“卡宴”那一刻,他們已經是非凡的設計師了。

還有一些設計常被忽視,比如動畫角色的設計。
今年現象級國産動畫《哪吒2》再次證明哪吒是中國動畫史上的頂流。
而很多人童年記憶中的老版《哪吒鬧海》同樣也是中國動畫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
當年,《哪吒鬧海》作為第一部在法國戛納電影節展映的華語動畫片轟動一時,讓國際動畫界看到了與迪士尼、日本動畫完全不同的中式美學。
在那個沒有CG技術的年代,純靠老一輩動畫師一幀一幀手繪。
制作共用了1年零3個月,籌備期3個月,繪制拍攝10個月,後期工作2個月,一共畫了5萬8千多張畫,汗水與智慧造就了這部經典。
紀錄片中,《哪吒鬧海》的主創之一張澋源40年後重繪敖丙。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老版《哪吒鬧海》中敖丙的形象和動作設計,來自傳統戲曲。
得益于傳統戲曲,我們創造出了與歐美動畫截然不同的中式動畫美學。


糟糕的步行環境讓普通人都防不勝防,更别提殘疾人士了。
沒有連貫的、合格的步行系統,對于殘障人士來說,每次出行就更像是一場冒險。
李迪華和他的學生們一直在緻力于研究無障礙設計。

城市歸根到底是給人住的,道路也是服務于人的,很多時候都本末倒置了。
堵車是大城市的通病,把路拓寬是最直接的解決辦法。
像上海這種城市,城市密度很高,拆大量的房子把路拓寬是不現實的。
所以把路做成兩層,高架,開始出現内環線,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又造了外環線、中環線。

上海外灘的改建,無疑是行人和車輛都獲益的案例。
外灘曾經有12條車道,車水馬龍擁擠不堪,行人步行體驗很差。
當時延安高架路還有條下匝彎道直抵外灘,這裡偏偏是看外灘最漂亮的地方,當時人們把延安路高架稱為“亞洲第一彎”。
所以很多車開到這裡都放慢速度,拍照看風景,更加劇了堵車。
而真正的外灘,已經沒有行人能進得去了。

外灘是上海地标性的景觀,原本應該成為城市最好的公共空間,而不是開車的車道。
上海為了解決外灘的交通擁堵,封閉了延安高架下匝道,将車道切入地下,變成一個地下通道,隧道通車以後沒有紅綠燈,很少有堵車。

我們建造城市的目的原本是為了生活在裡面的人有幸福感,是可以漫步的,是有溫度的。
這正是近年來城市發展推崇的理念:“步行城市”。
比如墨爾本在打造“20分鐘生活圈”,市民在步行20分鐘内可以滿足大部分生活所需。

漢堡計劃将其40%的城市土地轉變為互通的無車綠色空間。


曾經的上海南站就因為導向标識系統做得不好,遇到很多麻煩。
由于上海南站的建築是圓形的,每個方向看起來都一樣,非常容易迷路。
而當時的路标導視牌尺寸偏小、擺放少, 有工作人員最多的一天内被問路200次。

隻要在人流最擁堵的點實施“針灸”(标識系統的優化),把人流快速在車站内疏散掉,避免擁堵。
再在沿途各個方向設置更密集更醒目的方向标識。
重新設計導視系統後的上海南站,擁堵和迷路問題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向設計提問》從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出發,溯源設計的原點。
試圖回答兩個核心問題:“什麼樣的設計,才是好設計?”和“從靈感到呈現,設計要經曆怎樣的過程?”
與主題相呼應,紀錄片本身也充滿設計感。
妙趣橫生的設計案例、先鋒多樣的原創動畫,配合幽默靈動的解說,即使是設計“小白”的觀衆也能收獲新知。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