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對于患有特殊病症人群的關照。
從盲人,到聾啞人,再到自閉症、腦癱等等,這些作品既讓這些社會邊緣人群被更多人看見和關注,也造就了諸多口碑載道的銀幕經典。
比如讓丹尼爾·戴-劉易斯摘得奧斯卡影帝的《我的左腳》,讓莎莉·霍金斯獲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的《莫蒂》,以及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健聽女孩》等等。
最近,又有部華語片瞄準這個題材,并一舉捧出了金馬影後。
今天就來聊聊它。
看我今天怎麼說
導演: 黃修平
編劇: 千春 / 何康 / 思言 / 黃修平
主演: 鐘雪瑩 / 吳祉昊 / 遊學修 / 袁绮雯
類型: 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語言: 粵語 / 香港手語
上映日期: 2025-02-20(中國香港) / 2024-10-12(BFI倫敦電影節)
片長: 132分鐘

這是一部聚焦聽障人士的電影。
豆瓣評分8.3,登頂上周口碑榜。

在今年4月的金像獎上,它提名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多個重要獎項。
雖然最終并無斬獲,但足以見得影片的分量。
而在去年底的金馬獎上,它同樣獲得多項提名,并最終助力女主演鐘雪瑩榮獲“最佳女主角”獎項。

在介紹這部電影之前,先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的背景。
在聾人教育領域,曆來存在一個“手口之争”。
該争論的核心在于選擇手語還是口語作為主要溝通工具,并由此延伸出涉及教育理念、社會适應等分歧。
其中手語法主張通過手勢建立聾人群體内部交流體系,注重盡早掌握視覺語言。而口語法強調通過發音、看話等訓練幫助聾人融入主流社會。
這樣的争議從18世紀開始,在世界範圍内延續了兩百餘年,足以見得兩派的争論和對立之激烈。
很長一段時間裡,口語教學在全球多個國家占據主導地位,手語被聾人學校忽視甚至被禁止。


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對的嗎?
這部電影就從聾人學校的“手口之争”為切入點,帶領我們深入了解三個不同身份的聽障青年的不同選擇,進而窺見聽障人群在現實社會中的沖突與處境。
第一個青年,葉子信(遊學修 飾)。
他出生于一個聾人家庭,是先天性聾人。
但葉子信并不因此自卑,性格開朗、倔強的他甚至以聾人身份而感到“自豪”。

葉子信從小就把手語當做母語,他排斥助聽器、人工耳蝸等科技,也十分抗拒學校裡的口語教學,因此成績總是倒數。
但他卻十分享受這個無聲的世界,并夢想成為一名潛水教練。

第二個青年,方素恩(鐘雪瑩 飾)。
她原本是一個聽覺正常的人,但幼年時的一場大病讓她喪失了聽覺。
此後,方素恩接受了人工耳蝸手術,并一直用功上進,并憑借自己的努力從大學畢業,進入名企工作。

方素恩完全不懂手語,她從小就接受口語教育,但說話略有口音。
她一直遵循母親所安排的人生路徑,努力擺脫聾人的身份、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卻不曾停下來傾聽内心的感受與想要的選擇。

第三個青年,吳昊倫(吳祉昊 飾)。
他也是一個從小就植入人工耳蝸的聾人,與葉子信是多年的好友。
性格積極陽光的他既精通手語,也習得了精湛的口語,從事一份攝影師的工作,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

在“口手之争”上,吳昊倫的态度十分包容。
他既理解葉子信對手語的堅持,也接受方素恩通過科技改善生活、融入口語世界的選擇。
而他也成為了三人之間的潤滑劑,串聯起了整個故事。

一開始,葉子信對方素恩充滿敵意。
因為方素恩在一次活動的演講中,表示科技的發展會讓世界上再沒有聾人。
葉子信當場暴怒,并打斷了演講。
在他看來,這無疑是一種科技受益者“何不食肉糜”的言論,畢竟不是每個聾人都能從小就戴上助聽器、裝上人工耳蝸。
更重要的是,聾人不該被視為低人一等的存在,不應該被“消滅”。


這場沖突也成為兩人命運的轉折點。
葉子信因此丢失了在活動現場幫忙的工作,他轉而從事洗車行業。
在吳昊倫的幫助之下,他還成立了一個聾人洗車品牌。
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幫助社會上的聾人就業,并借發傳單的機會推廣和普及手語。
當然,葉子信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在賺錢謀生的同時努力學習潛水知識、考證,朝着潛水教練的目标不斷前進。

另一邊,方素恩一路拼盡全力從學校畢業、進入名企實習。
但她在工作中卻發現,即便自己已經擁有了高學曆,在職場仍然被區别對待。
領導和同事隻會給她安排最輕松的工作,“聾人”的标簽始終無法被抹除。
最重要的是,她還發現公司招聘她隻是為了迎合相關政策、提升企業形象,她成為了一個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吉祥物”。

這讓她開始理解葉子信對于聾人身份的捍衛,以及為聾人群體發聲的勇氣。
方素恩也從最初的質疑手語,到後來的理解手語,并主動學習手語。

生活的困境總是接踵而至,方素恩突然發現自己的人工耳蝸出現故障,讓她的聽覺也大受影響。
如果要重新安裝耳蝸,就得再進行一次手術。
她開始動搖,如此費盡全力擺脫聾人身份、融入正常人的世界,換來的結果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作為對立的雙方,葉子信和方素恩的矛盾,其實正是“手口之争”的顯化。
無論是葉子信對手語的堅持,還是方素恩對口語的選擇,都是現實中無數聾人真實處境的縮影。
片中還有一個巧妙的情節來隐喻了這樣的對立和選擇。
葉子信邀請方素恩一起去潛水,但方素恩卻隻能拒絕,因為進入深水區後人工耳蝸無法承受強烈的水壓。

但是葉子信卻告訴方素恩,即便裝了人工耳蝸,也能在淺水區進行浮潛。
可以看到,方素恩在潛水與浮潛之間的選擇,正好隐喻了手語與口語之間的選擇。

而方素恩對手語的看法和态度的轉變,也對應了現實中對于手語教學,從拒絕、偏見到接納的過程。
從2010年開始,口語教學不再是唯一被認可的方針,手語教學得到更多的普及,雙語雙文化教學模式成為新的主流。

作為一部口碑頗佳的影片,《看我今天怎麼說》有許多值得稱道的亮點。
其一就是對于聽障人士處境的呈現與刻畫,對聾人文化、“手口之争”等相關知識的科普,這點前文已經詳細分析,這裡不做贅述。

其二是片中有許多讓人驚豔的聲音和聽覺設計,營造出觀影時的“聽覺奇觀”。
整部電影将聲音作為重要的叙事語言之一,通過音量大小、音調高低以及發聲環境的變化,來展現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态和情緒變化。
片中還模拟了戴助聽器的聾人所聽到的各種聲音,比如耳蝸出故障時的斷斷續續的電子音,潛水時的高頻率刺耳聲,以及摘下助聽器後的徹底寂靜等等。
這讓觀衆能夠徹底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成為”一名聾人,感受他們的真實世界。

其三是片中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尤其是飾演方素恩的鐘雪瑩,以及飾演葉子信的遊學修。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兩位演員的電影,很有可能以為他倆就是天生的聾人。
無論遊學修對于手語的熟練程度,還是鐘雪瑩對于聾人口語的拿捏,都表現得太真實了。
尤其是後者對于聾人發音時,自帶的些微渾濁的鼻音,精準得不像是演的,可以說這個影後獎杯實至名歸。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是此片的導演黃修平,他一向關注青少年群體的處境與成長。
從張揚熾熱的《狂舞派》,到細膩溫暖的《哪一天我們會飛》,他的鏡頭裡飽含讓每個青少年都能共情的熱血與夢想、挫折與遺憾……

而到了最新的這部《看我今天怎麼說》,他更是借聾人這個特殊群體,表達了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在真我與扭曲之間的迷茫,在個人與融入之間的遊移,在自我價值和身份認同之間的抉擇。
而在電影最後,他更是給出了最直白的解答:在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是我們的必經環節。
這樣的選擇沒有對錯,答案也不是唯一。
隻要能讓你“自由自在”、“簡簡單單”、“以我為榮”,那就是最适合你的參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