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首發于時光網,想把從前的文都歸整到簡書來)

《蘇菲的抉擇》
片名Sophie's Choice被譯為《蘇菲的抉擇》。在英語中,choice是個廣義詞,通指所有的“選擇”,而漢語的“抉擇”卻有一層較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強化了主體的能動性,讓讀者覺得做出抉擇的人是一個堅強、有主見的個體。同時,也為抉擇的結果賦予了一種嚴肅的意味。
因為這個譯名,我從一開始就對電影内容産生了錯誤的心理期待。所以,當我看見那個美麗而懦弱的女人在一個殘酷的時代裡跌跌撞撞,直至遍體鱗傷的時候,我的情緒也倍加陰郁。這是一種無法簡單用哭泣來釋放的沉重,因為它觸及到人性最深處的脆弱與瘋狂。
—1—
二戰結束不久,一個來自美國南方的陽光小夥斯丁哥到曼哈頓追尋作家之夢,他住進了布魯克林區的廉價公寓——一座綠樹掩映下的“粉紅城堡”。看起來,生活既美好又充滿希望,直至蘇菲和内森出現于觀衆和斯丁哥的視野。
第一次見面就十分令人尴尬和不悅,樓道上,蘇菲哭着挽留意欲離開的内森,而内森卻用最惡毒的詞語辱罵這個滿臉淚痕的女人。
蘇菲的第一次出場就基本打碎了我對角色的主觀想象,不過那個時候,任何有關“抉擇”的迹象都還沒有出現,所以我很自然、也很好奇的想要看看,這個貌似愛情傻瓜的蘇菲,究竟會做出怎樣一件堪稱“抉擇”的事情。
接下來的段落,讓我更加深信蘇菲是一個隻會為負心郎傷心落淚的小女人,不過,她和内森的故事有點與衆不同,用蘇菲的話來說就是,内森拯救了她。
原來,從小生長在波蘭的蘇菲在二戰期間曾被關入納粹JZY,戰争結束後,她孤身流落異鄉,如果沒有内森,她恐怕已經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這就是蘇菲對内森逆來順受的理由?在鏡頭中,蘇菲常常處于輕微的俯拍之下,而内森則總是讓人“仰望”,這種近似于寵物與主人的關系,實在令人不快。
此外,另一個讓我難以釋懷的,便是蘇菲白皙的手腕上那一串灰暗的數字刺青——JZY編号,以及那一道道自殺未遂所留下的疤痕。
一個雨夜,蘇菲為了打發等待内森回家的無聊時間,給斯丁哥講起了一些波蘭的往事。
蘇菲說她的父親是一位法律教授,因同情猶太人而被納粹槍決,一同遇害的還有父親的學生、她的丈夫。後來,她為給體弱的母親補充營養,偷偷去黑市買肉,結果被納粹軍官發現,就這樣被送入了JZY。
解放之後,她因所愛之人全都離世而痛苦不堪,曾不止一次試圖自殺,但幸好,内森出現了,他要蘇菲為他而活,于是她才活到現在。
我和斯丁哥一樣,很輕易的相信了蘇菲的話,因為這個故事十分符合我以往的審美标準:一個雖然慘痛,卻飽含正義、抗争與犧牲的壯烈悲劇。敢于和邪惡鬥争的父親與丈夫、可憐的母親,還有無辜的自己,在這個故事裡蘇菲擁有了一切博取觀衆同情與好感的因素。
我對蘇菲的印象也有所改觀,畢竟,一個經曆了這麼多悲痛,卻還能如此純真的去愛、去付出的女子,是值得憐惜與尊重的。
現在想來,自己實在天真可笑,也許正是因為根本沒有經曆過真正的殘酷與艱辛,才會對悲劇抱有一種幼稚的浪漫想法。
—2—
在我還在回味蘇菲的“傳奇”故事時,内森再次莫名其妙的大鬧了一場,蘇菲也随之失蹤。
斯丁哥為了尋找蘇菲而去拜訪蘇菲的一個朋友——一位教授的助理,卻無意間從教授口中得知一個驚人的事實:蘇菲的父親根本不是什麼與納粹抗争的英雄,而是一個反猶太積極分子。
在驚愕和疑惑中,年輕的斯丁哥回到公寓,正遇見回來尋找内森的蘇菲。晚上,斯丁哥質問蘇菲為什麼說謊,蘇菲凄然一笑:僅僅為了不被人們孤立。
夜幕中,蘇菲的臉在月光的照映下顯出大理石般的光澤,冰冷、肅穆。她緩緩說出事情的真相。
原來,蘇菲的父親不僅有着極端的種族偏見,甚至對親生女兒也非常冷酷決絕。由于同情猶太人,蘇菲被自己的父親厭惡,就連丈夫也不再理她。
後來,蘇菲愛上一個猶太GCD人,他待她非常好。可是,當他的姐姐請求蘇菲協助他們抗擊德國人時,蘇菲卻拒絕了,理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遭受危險。
不久,猶太共産黨人被納粹逮捕處死,蘇菲也被抓進JZY,更令人發指的是,她的兒子被送入了兒童營,而女兒竟直接被送入焚化爐……
在集中營裡,由于精通德語,蘇菲成了最高長官的秘書。為了挽救自己的兒子,蘇菲将從前父親的演講稿拿給那個德國軍官看,并宣稱自己是反猶太積極分子,被抓入營中完全是一個誤會。
蘇菲卑微的祈求對方救出她的兒子,然而,不出意料的,這個願望最終成為泡影。
在這個版本的故事中,蘇菲已不再是享有人們同情與好感的折翼天使形象,她的某些行為在我心裡激起一種複雜的情感。比如她拒絕幫助GCD以及在JZY裡笨拙的與納粹套近乎等,這使蘇菲顯得既懦弱又愚蠢,甚至讓我有點怒其不争。
但是,我心裡也清楚,我是沒有辦法指責蘇菲的,她隻是一個溫順的弱女子,渴望愛和安甯,卻無奈身處亂世之中。她的所作所為無非是想盡量躲開那些瘋狂,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她哪裡知道退避的結果就是失去更多。
—3—
講完這些後,影片随着内森的歸來又回到了輕松愉快的軌道。隻是好景不長,斯丁哥又發現一個驚人的真相:他的好友之一,那個所謂才華橫溢的生物學家内森竟然是一個精神病患者!
斯丁哥越來越迷惑,他不明白為什麼蘇菲和内森彼此隐瞞着如此巨大的秘密,他們又為什麼總是分分合合,卻又始終不離不棄。不過,對蘇菲欽慕已久的斯丁哥還是做出了一個決定:帶着蘇菲遠走高飛,到南方去開始新生活。
當斯丁哥向蘇菲描繪未來的美好藍圖時,蘇菲第一次以一種嚴厲的态度打斷了斯丁哥。“讓我再告訴你一件事吧,我從沒跟别人說起的事。不過,我需要先喝一點酒。”蘇菲疲倦的說道。
然後,借助酒精的力量,蘇菲說出了那個埋藏在心靈深處的沉重罪愆。也正是在這裡,片名中的“choice”終于得到了字面上的印證。
事情發生在蘇菲和孩子被送入JZY的那天晚上,蘇菲的美貌引起一個納粹軍官的注意,她以為這是一個逃脫危險的好機會,于是向軍官表明自己不是GCD人,并且信仰基督教。
誰知,那個德國人輕蔑的笑了笑,許給了蘇菲一個“優惠待遇”——可以保住一個孩子的命,也就是,蘇菲必須做出選擇,讓一個孩子去死。
這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是多麼殘酷的折磨,蘇菲祈求眼前的“救世主”不要逼她選擇,可當德國士兵來搶奪她的一雙兒女時,她慌亂極了,終于脫口而出:“帶走我的女兒吧!”
然後,一片嘈雜聲中,哭泣的小女孩被人抱走,消失在遠處的黑暗裡,留下被突變吓呆的蘇菲獨自承受嚴酷的良心拷問。
沒想到,所謂的“抉擇”竟是這樣。命運的捉弄與人性的掙紮經過劇情的層層遞進被推到了極緻。
一個普通的女人,一生都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最後唯一能選擇的,居然是兒女的生死。
命運就是這樣和蘇菲開着玩笑。盡管罪魁禍首是殘酷的戰争,可我發現我和斯丁哥一樣,都不能簡單的告訴蘇菲這不是她的錯。
因為她畢竟選擇了用女兒的死來換取兒子的生,這一行為背後包含了人類最難以名狀的隐秘心理,在良知被強制抽空的一刹那,蘇菲目睹了自己内心深處的懦弱與醜陋,這使她一生都無法原諒自己。
對此,所有的安慰之辭都顯得蒼白可笑,每個人都隻能啞口無言。蘇菲背上的十字架實在過于沉重了,她就像一個已經癌症晚期的病人,與其接受痛苦的化療,不如多給她一些嗎啡,讓她較為輕松的度過剩下的日子。
我終于明白蘇菲為什麼總是對狂躁的内森千依百順,也許她覺得這是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也許她把内森當作她死去孩子的化身……
而實際上,内森也離不開蘇菲。在影片開頭,内森抱着蘇菲說道:“難道你沒看見嗎,蘇菲?我們正在死去。”是的,他們同樣都是沒有未來的人,所以他們都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陪伴對方共赴死約。
影片結尾,蘇菲和内森相擁着躺在床上,迎接那個優雅而公正的審判日。死亡終于撫平了他們一生的痛苦,賜予了他們安詳。
—4—
原來,片名“蘇菲的抉擇”隻是一個沉痛的反諷,一個弱女子身處亂世,本就令人歎息,而她自身的悲劇又因其種種懦弱的取舍愈加刻骨銘心。
然而,盡管世上确有無法撫平的悲痛,盡管無數個體隻能在絕望中死去,生命卻仍舊繁衍不息。踏過前輩墓碑前的青草,後來者依然會向前邁步。
正因為此,創作者在影片最後還是留下了一絲光明的影子:年輕的斯丁哥擦幹眼淚,走入朝陽,并以沉靜的聲音說道:這不是審判日,而僅僅隻是,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