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拳打腳踢親妹妹,被罵得狗血淋頭的蘇明成,曾讓人恨不得沖進屏幕中掐死的蘇明成,就在人們對他還餘怒未消之時,他卻憑借再一次的拳打腳踢打了漂亮的翻身仗,變身寵妹狂魔,成功洗白。

老大樂了:蘇家都好了,明成明玉也合好了。

小蒙樂了:你二哥是鐵血真漢子!

蘇明玉表面冷漠:他不是為我打架。眼裡卻也樂了,掩飾不住地對蘇明成另眼相看,甚至連目送他遠去的視線都充滿了感激。

好狗血的電視劇,好狗血的角色,好狗血的橋段,好狗血的原諒。

好寫實的演繹,好寫實的蘇明成,好寫實的蘇明玉式原諒,好寫實的現實。

...

“他/她就是這樣的人~”

對于蘇明成的洗白,我浏覽了一下相關貼子,有兩種聲音最高。

第一種是,蘇明成可惡,但是關鍵時他也懂得護自己家人,值得被原諒;

第二種是,蘇明成惡貫滿盈,憑借三拳兩腳就洗白了?絕不原諒。

同樣地,無論哪一種都是赤裸裸的現實,因為在現實中,這兩種人物大多時候出自同一家庭。

第一種直接縱容、助力了蘇明成式人物的長成,而第二種則是為蘇明成式人物的受害方。

蘇明成式人物自小在家庭中仗着天然優勢——男孩,受到特殊待遇。

蘇明玉式人物自小在家庭中以先天劣勢——女孩,也受到“特殊待遇”。

有好吃的,先緊着蘇明成吃,他吃不完的再給蘇明玉吃;

有好玩的,先給蘇明成玩,他不想玩的踢給蘇明玉玩;

蘇明成呢,知道母親喜歡自己,凡事也更有底氣,“媽,我要買飛機!”

母親眉開眼笑,我兒子真能耐,有主見,有思想,有目标,買!

蘇明玉呢,自知人微言輕,偶爾提個要求“媽,我要報一個鋼琴班,好,好嗎?”

母親眉毛一挑,報什麼報?懂點事行嗎?家裡哪兒有錢啊?都給你哥買飛機了。

不僅如此,就連兩個孩子發生争執,母親也是偏向“蘇明成”的。

蘇明成搶了蘇明玉的洋娃娃,哭着向母親告狀:媽,你管不管?

母親瞄都不瞄一眼,他就是這樣的人,你讓着他。

蘇明成打了蘇明玉,慘至毀容、骨裂的程度。

母親平靜地說,他就是這樣的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還惹他,這不是自找的嗎?

話說一碗水端平,在現實家庭中,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但能做到的太少了。

人之初,性本善。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惡人,就是人見喊打的小壞蛋,之所以有這兩種人的存在,跟家庭後天的養成有很大關系。

比如,對蘇明成式的評價——“他就是這樣的人”,這話說得多了,不但母親自己相信了,甚至連蘇明玉式的人都逐漸地信了,周圍的人也都信了:自私、霸道、脾氣臭、暴力傾向。

再如蘇明玉,懂理,明理,處處忍讓遷就,慢慢地,她也變成了——“她就是這樣的人”,母親深信不已,蘇明成更加肆無忌憚了,周圍的人也了然于胸:大度,寬容,賢德。

...

“原來,他/她不是那樣的人!”

表面上,人們對這兩種人的評價比較客觀,可事實并不是這樣。

蘇明成的标簽一旦被貼上,無論他做什麼都是合情合理的。

啃老,正常。他不啃老怎麼能買房,買車,娶媳婦,享受人世所有快活?

憑他那點工資是肯定不行的,這事兒說得過去。

畢竟,現在哪個人買房不靠家人接濟?何況,那是自己親兒子,不用說,錢自動就送上門了。

打架,正常。他從小就這樣,又不是特意上了培訓班學來的。

苛待妹妹,抓頭發,捉弄她,把墨水倒在她白色連裙上……太正常了好嗎?他們倆從小就打來打去,這沒什麼啊?用蘇家驕子的話說,“怎麼了?”

可是,當看到蘇明玉被人欺負時,他反常地挺身而出,以令人厭惡家常式的拳打腳踢,便輕松扭轉了自己的形象:原來,他不是這樣的人。

母親開心了,樂得滿眼浸出淚花,我兒子沒讓我失望!明玉,你看到沒?你哥心裡有你,比你強,天天跟他計較,緊急時刻還不是要靠哥哥……

蘇明玉立馬釋然了,原來他不是這樣的人!心裡還為以前跟他計較而愧疚,太不應該了,他是男孩,就這樣,我一個女孩跟他計較幹嘛啊?

反常的是,身邊大多人站出來開始為他鼓掌,叫好。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原諒也得被迫原諒。

可蘇明玉呢?

她的标簽也被人死死按在了身上,不允許有半點過錯。

在學校,她成績好,人緣好,從沒跟同學紅過臉,還處處幫助同學複習功課。

人們會說,這是自然,她一向都這樣。

在家裡,她有眼力見,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一件不落,做得要有多好就有多好。

母親會說,這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她從小就懂事,很正常。

結婚後,娘家需要錢,她送錢;需要人,她扔下孩子立即前往。

哥哥會說,妹妹一直都如此,知道顧家,知道照顧父母包括我這哥哥。

可是,當母親為了給哥哥買房,讓她拿出首付,她表示沒錢拿不出,剛給孩子報了培訓班時,她身上的标簽便快速被人撕下:原來,她壓根就不是這樣的人!

母親炸了:從小我還說你懂事,原來你是這樣的人,真是寒心?

哥哥怒了:我算是徹底看清了你的真面目,這麼多年的僞裝,一定很累吧?

人們急了:她不該這樣啊?有錢給孩子報那些沒用的培訓班,扔給培訓機構,沒錢幫助哥哥買房?

令人無奈的是,沒有一個人為她出來辯解。

...

蘇明成,被原諒的大多數

其實這樣的一幕幕在現實中并不少見。

蘇明成式萬事為惡,一件好事就能洗白,乃至蘇明玉式的原諒更是多如牛毛。

但蘇明玉式的過錯,卻并不會被理解,不會被認同。

記得有句話說,影視劇中的主角戀愛,根本不是跟男主或者女主戀愛,而是跟屏幕前的觀衆在戀愛,符合我的感情觀,我歡呼;

不符合我的感情觀,我詛咒你全家胖成豬;

同樣地,《都挺好》中也是如此,與其說是蘇明玉與蘇明成有矛盾沖突,不如說現實中大多數人的另一面的映射。

蘇明成打蘇明玉,激起了他們被欺負時的壓抑心情,面對蘇明成的鐵拳,便紛紛舉旗高呼:絕不原諒!讓他牢底坐穿,導演如果讓他洗白,我就去豆瓣打0分!

而蘇明成為了蘇明玉抱打不平,一樣的拳頭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動作,便讓他們想起了平時對看不慣或是有過節之人的舉手之勞,善行也好,施舍也罷,反正引起了他們的共鳴:

誰人無過?我對你怎麼樣不說,你對我不一樣嗎?我能做到這些就不錯了,你知足吧!

便再次舉旗呐喊:這簡直是寵妹狂魔啊,心裡要是沒你這個妹妹,能做嗎?别人怎麼不做,看到了吧,關鍵時刻也就是你哥幫你!明玉,趕緊收起你的臭臉,選擇原諒!

再引用老大的話:都是一家人嘛~

總之,一句話:蘇明成式人物,是被原諒的大多數。

好人不能有過失,哪怕一次,都會被罵得體無完膚;

壞人再壞,偶爾一次笑臉,就能讓人另眼看待。

不管你承認與否,這都是人性。

成年人的不平,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氣憤也好,不平也罷,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