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甄嬛傳中最大的赢家,不是甄嬛,因為身邊的人都沒了。忠仆流朱沒了,好姐妹眉莊走了,浣碧撞棺身亡,果子狸駕鶴西歸,連最寵她的四郎也是氣絕身亡。
硝煙散盡,除了一雙兒女,便是無盡的疲憊。
也不是敬妃,敬妃雖然得到了一個胧月,晚年無憂,大仇得報,可就位置來看與之前并無不同。
其實最大的赢家是端妃。
成為皇貴妃,雖然依然沒有甄嬛有實權,可是娘家勢力并沒有削弱半分,不能生育,還有了溫宜繞于膝下,此生足矣。
而這一切,皆因她多年來假借病體韬光養晦得來,結果雖好,過程也是煎熬無比。
可能很多人認為胡說八道,所以在這裡我也糾正一下,并非是指完全裝病,而是說至少病得沒有那麼厲害。
試回想一下,在劇中端妃隻出現了兩次病情最嚴重時。

一是華妃因為懊惱懷不上孩子前去找事,端妃在床上被華妃虐得不要不要的,臉色蒼白,說三句話喘五口氣,華妃隻好悻悻離去。

二是衆妃聚會上,端妃拖着病體前來,看到了甄嬛,這一次也差不多,走五步歇三步,其主要目的也是來看莞常在,看看自己的盟友,所以沒說幾句話便離開了。
可随着劇情的發展,便可看到,端妃出場的狀态一次比一次好,尤其是華妃死後,與甄嬛敬妃籌劃滅後一事時,俨然沒有了病的影子。
直到最後皇帝駕崩,才再次病倒。
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說,端妃病得并沒有那麼嚴重。而故作病得很厲害,其主要來源于四個原因:
第一,當年自己端藥給華妃,是皇帝和皇後授意的。她恨透了華妃,華妃何嘗不是将她恨之入骨?雖然兩人同為将門之女,可是顯然年家勢力更勝一籌,且皇帝礙于年大将軍還寵着華妃。她隻好避之以求自保,收了鋒芒躲避華妃的利劍,華妃自然不敢再造次。
第二,因為皇後。從王府時起,向來聰慧的她對府内的一切都了然于心。皇後為什麼讓她端藥給華妃?因為勢力也很大啊,以後不好駕馭啊,一石二鳥。她太明白了,所以懶得去見皇後,且自己也生不出孩子了,出鏡太多,未免會引起皇後的二次迫害。
第三,保住娘家勢力。眼前的局勢有多激烈,她不是不知道。她故裝病得厲害,一是讓娘家保持低調。也就是說,娘家勢力最大,可是隻要她不受寵,娘家威風起來也便弱了幾分。表面上如此,其實更是為了娘家根基穩固,畢竟皇帝對她有幾分愧疚,這就足夠了。
第四,運籌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對外,她病得起不來床,可是她依然知道,隻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忖如何報仇,怎麼報,總得等到天時地利人和。且她有足夠的勝算,因為年家太猖狂了,皇帝連自己的兄弟都敢處理,何況足足一個年家?
可是對端妃來說,隻是這樣就行了嗎?當然不行,雖抱病在身,可是對宮中卻事無巨細,了如指掌。
富察貴人小産,她知道;甄嬛小産,她還知道;雙生子風波,她依然知道……每次不緊不慢,剛好到現場,每句話不輕不重,剛好解圍又殺傷力超強。
那問題來了,端妃一直病着,究竟如何知道這些事的?
可以說,端妃雖病着,可是下人并沒病着,她的耳目遍布在宮中任何角落。這就是她洞察力極強的原因所以。
尤其是甄嬛出現後,她更是加快了報仇的步伐。

因為從甄嬛選秀時開始,她就知道了這個人會幫自己的忙。
太像純元了,皇帝對純元的感情驚天地泣鬼神,她看得真真的。
所以,别看甄嬛一個萌新,便也稱得上她複仇的利器。
可隻像不行啊?總得把事情推進啊?
于是,端妃開始了。
先是跟甄嬛認識,幾句話得出結論:這個女娃娃性格剛毅,日後必成大器,一場血雨腥風的宮鬥要拉開帷幕了。
緊接着,當甄嬛小産後,她按下了快進鍵,話裡話外指出華妃是老虎,可是要打老虎不剪掉利爪可不行?又暗示她先除掉曹軍師。
注意,這裡她說的話很巧妙,出謀劃策完後,又連聲贊,“溫宜小寶寶太可愛了,隻是可憐了這孩子balabala……”
甄嬛多聰明啊,禮尚往來,除掉了曹軍師就把溫宜給送過去了。

第一個仇人解決完畢,雙赢!且端妃還拿了大頭。
至于生病如何照顧溫宜,就是人家關門後的生活了,反正照顧得很好。
而對于宜修,端妃則用了一樣的路數。
話說,要讓别人幫自己辦事,首先得給他們一點好處不是?
這就有了蘇公公與愛妻被舉報,她旁敲側擊三言兩語,沒懇求沒講道理沒熬雞湯就輕松地讓皇帝赦免了蘇培盛。
不但保住了蘇公公與愛妻,還保了甄嬛。
甄嬛不傻啊,何況自己也恨皇後,熟悉的眼神,嶄新的眼線即出,幾個人和謀就把宜修拉下了台。
這一仗讓端妃勝得非常漂亮,精神也好了,皇帝病了也徹夜不離病床的伺候。
可是随着甄嬛“宜修”附體,對妃嫔大加斥責暗害皇帝後,她又“病”了,且一病不起。
試想,真是如此嗎?
不是,要知道她們是盟友啊,當她呼三喝四地開始威風時,她是看不上甄嬛的,甚至鄙夷她如此的作派,毅然選擇了躲避鋒芒,反正現在什麼也不求了,守着溫宜開始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生活。
多一事總歸不如不一事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