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每一部都很喜歡。

今天又看了一遍《海街日記》,電影溫暖治愈的感覺如同二月的春風,在心中溫柔拂過。

                溫暖的細節

細節是一切藝術的關鍵,沒有細節就沒有電影。是枝導演的電影,尤其注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這些細節最能引起觀衆共鳴,也最溫暖感人。

《海街日記》中,父親出軌,母親一氣之下離開家,三姐妹在外婆的撫養下長大,後來外婆去世,由大姐幸照顧兩個妹妹,三姐妹一起生活。父親離家的十五年後去世,三姐妹在去參加父親葬禮後帶回同父異母的妹妹小鈴(小鈴的生母也已去世),從此四姐妹生活在一起。

由陌生到熟悉,親情由斷裂到續接,其中發生了一些生活瑣事,包含了四姐妹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

本來,妹妹小鈴的母親是破壞三姐妹完整家庭的人,小鈴也是奪走她們15年父愛的人,但她們對小鈴并沒有絲毫的恨,而是充滿理解、感謝與愛。一系列的生活細節,刻畫了她們心清如水,善良單純的性格。


...

小鈴剛來這個家不久,有一次為了慶賀進球,和二姐一起喝自家釀的梅酒,喝醉了,三姐妹伺候妹妹睡下,替她熱敷,守在她身邊,盯着她的臉看。當看到妹妹夢中微笑的時候,三姐妹很開心,小聲地讨論,這個說:“她這地方有顆痣”,那個說:“睫毛好長”,二姐說:“耳朵像姐姐”,大姐溫柔地摸了下自己的耳朵,說:“真的嗎?”三姐妹的臉上都是幸福的笑意,這是一種骨肉親情的溫暖,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

小鈴在三個姐姐的注視下醒來,她為自己喝醉酒感到不好意思,說是因為想喝自家的梅酒,大姐說等明年梅子結果了,就為小鈴造一點不含酒精的酒。小鈴問梅子也是自家的嗎?于是三個姐姐就打開窗戶,把冬天光秃秃的梅子樹指給小鈴看。四姐妹擠在窗前,一邊看一邊聊着梅子樹。大姐說活着的東西都是很費功夫的,要給梅子樹打藥,除毛毛蟲,三姐就模拟打藥的樣子“噗噗噗”,小鈴也學着三姐的樣子用手給梅子樹打藥。四姐妹相處的和諧、快樂通過這個細節體現得淋漓盡緻。

...

到了夏天梅子熟了,小鈴爬上樹摘梅子,她很開心,看到大的就叫姐姐們快看,在樹下的三個姐姐覺得今年小鈴在好輕松,三姐說:“真好啊,多了個妹妹!”從樹上摘下的梅子,四姐妹在上面作标記,哪些是送給大姐男友的,哪些是送給鄰居的,其他的留下自己釀酒。她們一邊做事一邊閑聊的樣子,自然又溫馨,就像生活中的一個平凡場景,又讓人覺得無邊美好。


...

梅酒釀好了,有一次大姐和小鈴一起院前喝酒,小鈴看到窗棱上姐姐們的年齡和身高标記,就站起來邊看邊念。大姐找來标尺和筆,給小鈴量身高,調皮的小鈴故意踮起腳,大姐把她按下去,說不準作弊,然後把小鈴的年齡、身高記下。四姐妹的成長記錄同框,暗示着小鈴已經完全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就像鹽融于水,成了這個家庭的一部分。這是個讓人淚目的細節。

...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四姐妹一起剪窗花、貼窗花;一起去海邊散步,互相踩對方的腳印;一起去海貓食堂吃飯,吵吵嚷嚷着點餐,回憶她們小時候來這裡吃飯的事情;煙火大會後一起穿着和服在家門口放煙花,煙花照亮了她們青春而美麗的臉龐……

一滴水中可見太陽的光輝,透過這些生活細節,讓人看到了人物身上自然流露的真善美,讓人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平凡生活的詩意而美,特别溫暖治愈。

這部電影能展獲2015年4月第68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提名獎和2015年10月第7屆多摩電影獎最佳影片,與這些溫暖美好的細節不無關系。

是這些細節讓《海街日記》充滿獨特的生命力與強大的藝術張力。在看過這部電影一段時間之後,情節、人物的名字也許會漸漸忘了,唯有這些細節會讓人念念不忘。電影中的細節之所以讓人如此難忘,是因為它最接近生活真實。

洛娜·克羅澤在《歡愉在細小》一詩中寫道:“歡愉在于細小,它隻占據心靈一角;它形成于季節和風,是一顆青青的小草,是一朵無名的小花,讓芬芳在微風中輕飄……”

也許你覺得生活千篇一律,乏善可陳,但其實當你把目光投注于平凡生活中的那些細節,你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擁有着許多溫暖和歡愉……